⊙宋博文 郭文博[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00]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李廣田是以詩人、散文家著稱的。他收入在《畫廊集》《銀狐集》等散文集中的作品,以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格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風格樸實、自然、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鄉(xiāng)村畫卷,使李廣田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成為現代鄉(xiāng)土散文的代表作家。這其中,收入在散文集《畫廊集》中的《畫廊》和《雀蓑記》中的《山水》,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筆下的畫廊,“其實,哪里是什么畫廊?”文中展示的既非東方丹青,亦非西洋油畫,而是與此毫無關系的簡陋的農舍、破敗的廟宇、千百年積淀的農家習俗、千百年流傳的荒誕傳說和幾幅具有“一天新雨露,萬古老禪林”味道的年畫。然而這的確是李廣田給我們展示的別具特色的畫廊。這畫廊沒有秀麗的山水和嬌美的花木,但它卻彌漫著強烈的泥土氣息,就像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自有其獨特的內涵,別樣的魅力。
畫廊里面的畫大多數都是年畫,這種中國獨有的繪畫體裁,也是廣大農村老百姓十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新年時裝貼在墻上,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喜慶——“買畫去么?”“買畫去。”“看畫去,去么?”“去。看畫去。”這質樸而簡短的對話,表現出一年一度廟里的畫廊給村民帶來的興奮與喜悅。買畫,買的是吉祥,買的是幸福,買的是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向往。是啊,買畫預示著要過年了,預示著新的生活的開始,預示著下一個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轉,新年新氣象,從一幅嶄新的畫開始。
從其風格特點來說,李廣田的《畫廊集》表現為素樸、自然、靜美。作者力圖把“這個極村俗的畫廊里的一切都有機會展覽起來”(《畫廊集·題記》),于是在這畫廊里,我們看到辛苦一年的村民們在送灶前把屋里屋外、犄角旮旯兒打掃得干干凈凈,準備歡歡喜喜過新年。在那諸神匯集的破敗村廟里,從那口古鐘,我們可以想象當年這破廟的宏偉富麗;由古老的神話傳說,我們可以想象這廟宇當年的靈氣。那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就是村莊古老歷史的真實映射。那看似破敗的建筑,都是歷經歲月沉淀后對于過去時光的回憶。作者毫不掩飾這廟宇在今天的破敗和淪落,因為它的破敗和淪落恰與這古老的村落相和諧,成為作者畫廊中的一景。
新年臨近,是這村廟最熱鬧的時節(jié)。畢竟,這是村里的公共場合。廟里廟外打掃一新,長明燈燃起來了,寫著“一天新雨露,萬古老禪林”的黃紙對聯貼上了,于是這古老的村廟與古老的村落“又破爛,又新鮮”,一切照舊,但一切又泛著新意。破爛,指的是廟宇平時比較冷清;新鮮,指廟宇被當作畫廊時打掃一新,熱鬧非凡。這種語言描寫看似矛盾,但對比效果卻十分鮮明,更加突出了新年前畫廊里熱鬧歡樂的景象,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年畫是最能烘托氣氛的,這破廟也就是因為年畫熱鬧起來的。 “廟里很熱鬧,真好像一個圖畫展覽會的畫廊了”。村民們在看年畫,而作者卻給我們描摹這買畫看畫的風俗畫。辛勞一年的人們,誰不想趁這年節(jié)歇息歇息,放松一下那總是皺巴巴的心?過年的意義不就是休息休息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期待在新的一年重新出發(fā)嗎?他們三五成群,看著、挑著、揀著、議論著。畫自然是具有喜慶氣氛的,也就“自然都很合鄉(xiāng)下人的脾味”。孩子們穿著紅紅綠綠的新衣服,仰臉看著,驚嘆著畫中的大紅鯉魚。老年人更愛《老壽星》《全家?!贰段骞蓉S登》和《仙人對棋》等,是啊,盡管生活困頓,年景也許并不好,但誰不盼著人壽年豐,有個好日子呢?在這挑、揀、議論與買賣中,我們自然也就會看到他們的希望和夢想,感受到村民對于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
我們也許慨嘆這古廟的破敗、村舍的簡陋,為這古廟、為這村落的年年“新雨露”卻年年依舊而嘆息,我們也許為這在古廟里祈求幸福的人們搖頭,然而,在作者筆下,這一幅幅陳舊的畫面,這“萬古老禪林”,又凝結著多少故事?這座廟宇的每一磚每一瓦都蘊含著多少不為當今人所知的經歷?它的和平靜穆、古樸恬淡,它所體現出的千百年的文化心理,它所反映出來的老一輩傳下來的千百年傳統(tǒng)風俗,不也同樣耐人尋味嗎?
作者文筆恬淡,不重雕飾,崇尚自然,只是客觀地描述這一幅幅風俗畫面。這里沒有戲劇性畫面,只有樸拙的農舍,樸拙的廟宇,透露著村民們千年相傳的淳樸的人生意味。這樸拙素淡的農舍、廟宇、古鐘和年畫在作者筆下是那么協(xié)調統(tǒng)一,表達出農村生活的和諧、安寧、靜穆。這畫面不以色彩取勝,卻保持著自然美、本色美,使《畫廊》有著素樸的詩意。李廣田散文是他心靈的投影, 他慣用清淡的色調、從容的筆調營造一種靜默氣氛,追慕“日邊清夢斷”“日色冷青松”的境界,這正好和沉默安靜抑郁的人物相吻合。作為鄉(xiāng)土散文的代表作家,李廣田的散文不僅僅是“土”,更多時候是在樸拙中有詩意,在素雅中含韻致,在恬淡中寓含著深厚的鄉(xiāng)情詩意,傾注他對故鄉(xiāng)鄉(xiāng)土濃濃的情懷。
李廣田說:“我是一個鄉(xiāng)下人,我愛鄉(xiāng)間,并愛住在鄉(xiāng)間的人們。”(《畫廊集·題記》)可以說正是這種愛,使這極村俗的,一點也不華麗的山野畫廊產生永久的藝術魅力。
如果說《畫廊》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淳樸和諧,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新年廟會的畫面,那么《山水》則給我們講了個愚公移山的故事,講了一個平原之子對理想、對美的生活、對美的事物不懈追求的故事。
說到山水,“平原上自然是無山無水”,這是平原人的悲哀,平原人的憂愁。然而“平原的子孫們是如何喜歡一洼水,一拳石啊”。于是與山水相關的每一事每一物——零星的雨點、淺淺的水溝、小小的卵石、遠天的奇云,都會激起他們對山水的無限想象與愛戀。平原之子的遠祖?zhèn)兺瑯宇I受過這平原的寂寞與悲愁,然而他們是勤苦的,他們從不滿足于現狀,盡管“他們用種種辦法裝點這塊地面。……平原上種遍了樹木。種遍了花草,種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了許多房屋和墳墓。但是他們那份寂寞卻依然如故……”他們想以人力來改造他們的天地,在平原上創(chuàng)造出山水,在荒蕪里創(chuàng)造出神奇。于是“凡是這平原上的男兒都是工程手”,他們肩扛手抬,勤苦勞作,數十年如一日,鑿成了一道大川流,使人 “可以垂釣,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橋,可以駕小舟,可以看河上的云煙”,然而他們仍覺得不夠完好,于是挖土造海,移土成山,采西山之石,移南山之木,使家園依山傍水,峰巒秀拔,嘉樹成林,使人們飽食暖衣,平安度日,“夜觀漁舟火,日聽采蓮歌”。
這是一頁輝煌的歷史,更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講的是故鄉(xiāng)山水的傳說,它更體現出遠祖?zhèn)冇薰粕?,改造現實環(huán)境,對美的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斑@樣的探求,其實是貫徹著整個人生的,自有人類以來……在人生中,一方面是那對好日子的強烈希求,一方面卻又是那阻礙了這希求的頑強的堡壘,而戰(zhàn)斗的人群,就永遠向著堡壘進攻”。因此,這里的山水就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它更是一種理想的象征,一種美的體現。遠祖?zhèn)兊募拍c悲愁,他們改天換地對好日子的強烈希求,正是人類自強不息,不斷探求,不斷進步的頑強奮斗精神的寫照。
人生總是無山無水的時候多,然而我們是否曾像古人一樣不懈追求、不憚勞苦地改造我們的現實呢?是否也曾不斷追求理想,創(chuàng)造美呢?“說起來令人悲哀呢”,遠祖?zhèn)兏奶鞊Q地的故事“是永遠寫在平原之子的記憶里”了,而今的平原依然坦坦蕩蕩、平平無奇。遠祖?zhèn)兊膫タ円褱S落為一塊巖石、幾處洼地。是什么原因導致其衰落呢?為什么后人不僅沒有繼續(xù)探求,反而連祖業(yè)也未能維持呢?是他們茍安現狀,沒有對美的向往嗎?不,他們像遠祖一樣,也同樣領受著平原的寂寞與憂愁,“憑了那一塊石頭和基礎低地,夢想著遠方的高山,長水,與大海”,向往著美的山、美的水、美的一切。是他們失去古人的進取精神、創(chuàng)業(yè)精神,不再勤苦、不再探求嗎?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作者沒說,我們也不必妄自揣測。因為《山水》的意旨遠比上述豐富,是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的。
文章激情澎湃,從評述他鄉(xiāng)山水到敘寫平原的子孫們對山水的渴望,再到遠祖?zhèn)兊膭?chuàng)業(yè)及今天的感嘆,寫得氣勢洶涌激蕩,給人一氣呵成之感。由這種激情支配,文章多用排比句式,如在描述平原子孫們對山水的思慕與渴求,描述遠祖?zhèn)兏奶鞊Q地的偉績時,使用大量排比句式,且句式整齊短小,這就造成語勢的緊迫感,充分表達了平原子孫們對山水、對美的渴望,表達了遠祖?zhèn)儗γ赖牟粩嗵骄俊⒉粩噙M取,表達了作者對人類進取精神的憧憬及對這種精神失落時的由衷的感慨之情。
《山水》是散文,卻有著詩的語言、詩的韻味。全文對句散句并舉,散者感情深沉,對者雋永含蓄。第五段中對遠祖?zhèn)兯茉斓纳蠲谰暗拿枥L,更是短小精當,韻味悠長。語句的優(yōu)美映襯著生活藍圖的美好,從而令人產生無限神往的藝術美感,也寫出了作者這位平原之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