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耿志剛,杜春曉,李 博,高振南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目前國內外稠油熱采區(qū)塊以蒸汽吞吐為主,主要的注入介質為蒸汽[1-4],攜熱量高。而單純的蒸汽吞吐開發(fā)存在產量遞減快、多輪次吞吐后經濟效益變差等問題;且渤海稠油油藏埋藏深、壓力高、開發(fā)多采用定向井或水平井,導致井筒熱損失大、成本高。通過在攜熱介質(熱水或蒸汽)中加入非凝析氣(N2或CO2)的方法既可增強熱作用效果,又可降低成本。從國內外開發(fā)經驗看,不同原油黏度適合的注入介質存在較大差異。渤海稠油資源豐富,而各稠油油田黏度存在巨大差異,范圍從350 mPa·s到53 000 mPa·s,需要依據(jù)海上稠油的特點,詳細論證各種注入介質在海上稠油油藏中的適用性,探索出一套適合海上不同黏度稠油油藏的注入介質篩選技術。
針對黏度分別為 400 mPa·s、600 mPa·s、1 000 mPa·s、2 000 mPa·s的原油,開展不同注入介質(蒸汽、多元熱流體、蒸汽復合氣體)的驅油效率評價實驗。多元熱流體[5-8]是指通過燃油燃燒產生的熱水、N2和CO2的高溫混合流體;蒸汽復合氣體是指蒸汽、N2和CO2的高溫混合氣體。
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無論哪種注入介質,隨著原油黏度的增大,無水期驅油效率、含水90%及最終驅油效率均降低。隨著黏度逐漸增高,三種注入介質的驅油效率均有所下降。相同黏度下,三種注入介質的驅油效率從高至低分別是:蒸汽復合氣體>蒸汽>多元熱流體。
在室內實驗的基礎上,為擴展實驗認識,利用數(shù)值模擬手段研究了兩種開發(fā)方式(蒸汽吞吐、吞吐轉驅)下不同原油黏度和不同注入介質的開發(fā)效果。模型參數(shù)參考渤海M油田主力砂體相關物性參數(shù),利用CMG數(shù)值模擬軟件STARS熱采模塊建立純油藏機理模型,模型基本參數(shù)(見表2)。
利用建立的數(shù)值模型,對比了不同原油黏度(1 000 mPa·s、3 000 mPa·s、5 000 mPa·s、10 000 mPa·s、20 000 mPa·s、30 000 mPa·s)和不同驅替介質(多元熱流體、蒸汽、蒸汽復合氣體)下的驅替開發(fā)效果。模型注入?yún)?shù)(見表3),模擬結果(見圖1)。
表1 250℃不同黏度原油不同注入介質的驅油效率
表2 模型基本參數(shù)
如圖1所示,隨著黏度的升高,三種注入介質的開發(fā)效果均有所下降,蒸汽復合氣體的開發(fā)效果始終優(yōu)于其他兩種介質。參考國內熱采油田經驗,以驅替最終采收率30%作為目標采收率。通過研究結果可知,在黏度低于3 000 mPa·s時,多元熱流體驅替即可達到預期效果;當黏度為 3 000 mPa·s~5 000 mPa·s時,需要采用蒸汽驅開發(fā);當黏度為 5 000 mPa·s~8 000 mPa·s時,需要采用蒸汽復合氣體驅替開發(fā);當黏度超過8 000 mPa·s,蒸汽復合氣體也無法達到目標采收率,這時就需要考慮熱復合化學、火燒油層[9,10]等前沿熱采技術。
利用建立的數(shù)值模型,對比了不同原油黏度(1 000 mPa·s、3 000 mPa·s、5 000mPa·s、10000mPa·s、20 000 mPa·s、30 000 mPa·s)和不同注入介質(多元熱流體、蒸汽、蒸汽復合氣體)下的吞吐開發(fā)效果。模型注入?yún)?shù)(見表4),模擬結果(見圖2)。
如圖2所示,隨著黏度的升高,三種注入介質的開發(fā)效果均有所下降,蒸汽復合氣體的開發(fā)效果始終優(yōu)于其他兩種介質。但當原油黏度為3 000 mPa·s時,多元熱流體吞吐與蒸汽吞吐采收率出現(xiàn)交點,即黏度低于3 000 mPa·s時,多元熱流體吞吐效果優(yōu)于蒸汽吞吐;黏度高于3 000 mPa·s時,蒸汽吞吐效果優(yōu)于多元熱流體吞吐。
稠油黏度相對較低時,三種注入介質的開發(fā)效果由高至低為:蒸汽復合氣體吞吐>多元熱流體吞吐>蒸汽吞吐,此時多元熱流體中的復合氣體的貢獻占主導地位。復合氣體包括CO2與N2。1 000 mPa·s黏度條件下。
在渤海稠油普遍埋深地層壓力(10 MPa左右)條件下,CO2具備一定的溶解能力,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稠油黏度。但是,因其溶解能力與降黏能力均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見圖3、圖4),所以,在本研究實驗溫度條件下,CO2的作用并不明顯。同等條件下,N2的溶解能力就要差很多,并且基本不具備降黏能力(見圖 5、圖 6)。
表3 驅替開發(fā)方式注入?yún)?shù)
圖1 數(shù)值模擬吞吐轉驅開發(fā)方案實驗結果
表4 吞吐開發(fā)方式注入?yún)?shù)
圖2 吞吐模式開發(fā)方案實驗結果
圖3 CO2溶解能力
圖4 CO2溶解降黏能力
圖5 N2溶解能力
圖6 N2溶解降黏能力
復合氣體注入時,CO2與N2的比例為15:85,N2的注入量高一些,擴大波及的作用較為明顯。蒸汽與蒸汽復合氣體同一時間點原油黏度剖面圖(見圖7),從圖7中可以直觀的看到N2的擴大波及范圍作用。
因為蒸汽吞吐為降壓生產過程,生產初期,地層壓力較高,氮氣的作用并不明顯,隨著生產的進行,地層壓力隨之下降,氮氣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因此,對于黏度低于3 000 mPa·s的稠油在開采中后期,多元熱流體的開發(fā)效果要優(yōu)于蒸汽(見圖8)。
稠油黏度較高時,復合氣體的增效貢獻開始降低,熱水及蒸汽的加熱降黏作用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是,相同溫度條件下,熱水的熱焓值要低于蒸汽,干度0.4的蒸汽攜熱量約為熱水的1.7倍(見圖9)。因此,相同注入量條件下,地層溫度的升高幅度將會大不相同。30 000 mPa·s黏度條件下,三種注入介質的開發(fā)效果由高至低為:蒸汽復合氣體吞吐>蒸汽吞吐>多元熱流體吞吐。但是,蒸汽與多元熱流體的年產油差距在逐年縮?。ㄒ妶D10),因此可以看出,N2擴大波及范圍的作用在開發(fā)后期仍比較明顯。
圖7 原油黏度剖面圖
圖8 1 300 mPa·s條件下多元熱流體與蒸汽開發(fā)方案生產動態(tài)
圖9 熱水與蒸汽熱焓值對比圖
圖10 30 000 mPa·s條件下多元熱流體、蒸汽與蒸汽復合氣體方案生產動態(tài)
將本文研究成果應用于渤海M油田[10],該油田地層原油黏度(50 ℃)為 449 mPa·s~926 mPa·s,依據(jù)本課題研究成果,該油田優(yōu)選多元熱流體吞吐作為注入介質,日產油從200 m3上升到600 m3,是常規(guī)冷采的3倍,數(shù)值模擬預測多元熱流體吞吐的采收率可在冷采的基礎上提高8.5%。
(1)形成了不同原油黏度的注入介質優(yōu)選技術,黏度低于3 000 mPa·s時,注入介質優(yōu)選為多元熱流體;黏度為 3 000 mPa·s~5 000 mPa·s時,注入介質優(yōu)選為蒸汽;黏度為 5 000 mPa·s~8 000 mPa·s時,注入介質優(yōu)選為蒸汽復合氣體;當黏度超過8 000 mPa·s,需要考慮熱復合化學、火燒油層等前沿熱采技術。
(2)蒸汽復合氣體與多元熱流體中,CO2具備一定的溶解能力,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稠油黏度。室內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在180℃高溫條件下,CO2可使稠油黏度降低約50%,N2可使稠油黏度降低約6%,復合氣體中的N2主要起擴大波及范圍的作用。
(3)對于吞吐開發(fā)來說,原油黏度較低時復合氣體增能助排作用占主導地位;原油黏度較高時,熱水及蒸汽的加熱降黏作用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