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李志銘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新中國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有26個國家對新中國表示了外交承認。
在東西方冷戰(zhàn)格局下,新中國的成立遭到戴著意識形態(tài)眼鏡的美國的敵視。美國試圖通過“遏制孤立”政策,編織一張封鎖包圍網,將新生的人民政權扼殺在搖籃里。
面對封鎖包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沒有屈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新中國軍民團結,上下一心,堅決斗爭,以“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自信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上演了一出成功突圍的大戲。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樹欲靜而風不止。正當中國人民重建家園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近鄰朝鮮,戰(zhàn)火重燃。
讓新中國大感意外的是,大洋彼岸美國的反應,首先指向中國。6月27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舉動,打亂了中國大陸派軍隊渡過臺灣海峽,完成國家統(tǒng)一的戰(zhàn)略部署和行動計劃。更危險的是,1950年9月,美軍在朝鮮半島仁川登陸,組織了所謂“聯合國軍”直接參戰(zhàn)。他們很快突破作為南北朝鮮分界的三八線,向中朝邊境推進。不斷后退的朝鮮政府緊急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支援,蘇聯政府也建議中國派遣部隊援助朝鮮。
經過慎重討論,反復權衡利弊得失,毛澤東最終拍板:出兵。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zhàn)場。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經過5次大的戰(zhàn)役,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重新打回到三八線,并將戰(zhàn)線穩(wěn)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qū)。
戰(zhàn)場上的僵局,讓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又經過兩年多在戰(zhàn)場上和談判桌前的反復較量,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
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的彭德懷,在戰(zhàn)爭總結報告中則寫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p>
從“維馬號”到“廣交會”
美國對中國采取的遏制和孤立政策,除了戰(zhàn)爭威脅,還有經濟上的封鎖。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表示:“正是在對華經濟關系領域中,美國具有對付中共政權的最有效的武器”。
這個武器,就是經濟上封鎖孤立,以促使新中國自內生亂。美國不僅拒絕向中國運銷自己的產品,還反對別的國家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1953年的“維馬號”事件,正是那個年代美國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的一個縮影。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封鎖孤立,確實讓新中國無法迅速融入世界。為了突破重圍,毛澤東等新中國領導人頗有智慧地在有限的空間里開展起對外貿易。除了加強與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貿易往來,新中國還倡導以義利相交,積極拓展與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進行經貿活動的渠道。
1952年9月,中國與錫蘭簽訂了以“大米換橡膠”為主要內容的政府貿易協(xié)定。負責此項談判的錫蘭商務貿易部部長表示:“中國對錫蘭平等相待,并在貿易條件上如此照顧,這與西方國家以殖民地對待錫蘭形成強烈對照。”
中國和錫蘭的經濟貿易,開創(chuàng)了中國和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開展貿易的先河,其他亞洲國家也先后同新中國做起了生意。
為了推動對外貿易,從1957年開始,每年春秋兩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定期舉行。那時,中國人能拿出來的大多是一些農副產品和簡單的工業(yè)品。作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廣州交易會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新中國就這樣用力撕開了一道道裂口。
“兩次國際會議,一個中國方案”
1954年2月,中國政府收到了一份邀請。在亞洲,在印度支那戰(zhàn)火有愈演愈烈的跡象,而朝鮮半島停戰(zhàn)后依舊問題不斷的情況下,美、蘇、英、法四國準備于4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由于很難回避中國在解決這兩大問題上的作用,自然需要中國參加。
中國政府接到邀請后,毛澤東決定派周恩來作為全權代表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大國身份登上極其復雜的多邊外交舞臺。
如果說1954年的內日瓦會議是新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的“首秀”,那么,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山城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新中國則因第一次扮演大型國際會議的“主角”,而受到世界的矚目和尊重。
中國參加萬隆會議的方針是:爭取擴大和平統(tǒng)一戰(zhàn)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為建立和加強中國同若干亞非國家的關系創(chuàng)造條件。
不少西方國家對亞非會議并不看好,甚至抱有敵視,說亞非會議“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渲染參加國間的分歧。會議召開后,氣氛確實有些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決定把原來準備好的發(fā)言稿改作書面發(fā)言散發(fā),另外作一個補充發(fā)言。正是在這個補充發(fā)言中,周恩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方針。
新中國的坦誠和友誼贏得了與會者的理解和尊重。1955年亞非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藍本的處理各國關系的十項原則。從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明確為新中國為世界冷戰(zhàn)格局中的國際社會實現和平提供的中國方案。
“兩個國際會議,一個中國方案”,成為新中國打破美國封鎖包圍網的最好注腳。
“中國是不能被忽視的”
195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功勛卓著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卸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的副司令。退休后的他在思考國際問題時,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在討論世界問題和世界和平的時候,中國是不能被忽視的?!?/p>
1960年5月和1961年9月,蒙哥馬利元帥曾兩度訪問中國,毛澤東分別在上海和武漢同他深談4次,一共談了9個半小時。
1961年10月,剛剛在9月結束第二次訪華之旅的蒙哥馬利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寫下了訪華感悟:
這個國家的人民具有巨大的潛在力量,他們聰明而苦干,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西方世界最好還是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和維持友好關系;這個國家需要以平等相待;它在一定時期內將成為不亞于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強國。一個偉大的國家,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正在前進。(來源:《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