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綜
九如巷張家,不僅在蘇州教育史上有重要位置,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也赫赫有名。葉圣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边@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便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姐妹。姐妹四人熱愛讀書,情系昆曲,一生頗具傳奇,被譽為民國最后的名媛,她們的詩意人生牽動著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
1906年,蘇州近代教育家張武齡和陸英結婚?;楹?,他們共生了四個女兒五個兒子。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闭f這話的是葉圣陶,當時他在張家創(chuàng)辦的“樂益”女校教書,那個學校的老師堪稱一流明星陣容:張聞天、柳亞子、葉圣陶、匡亞明……這些名字每個都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當時四個姑娘也還年輕,短發(fā),高中民國學生裝。蘇州九如巷,白墻黑瓦,垂柳搖櫓。她們笑著,從巷子的盡頭跑來。
后來,四姐妹的四位夫婿,果然都各有不凡,成就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話。
張元和:因曲生情,一見顧郎是終身
大姐張元和文靜端莊,屬于典型的大家閨秀。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時有“大夏皇后”之稱,追求者自然不少,但卻無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來結識了昆曲名伶顧傳玠。
二人的相識頗具浪漫色彩。張元和一生癡迷昆曲,當時正與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學唱《牡丹亭》“拾畫叫畫”一折。這段近半小時唱念,正是顧傳玠拿手好戲。但顧傳玠當時在上海唱《牡丹亭》卻沒有這一折。張元和便給顧傳玠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這一折。顧傳玠接信后很快就回復,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畫叫畫”一折,于是便有了張元和與顧傳玠的初遇和相戀。這一年,張元和22歲,顧傳玠20歲。
當時,優(yōu)伶的地位非常低下,兩人的婚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上海小報都用“張元和下嫁顧傳玠”之類的標題。
1949年5月18日,顧傳玠率全家去了臺灣,再也不曾登臺演出,偶爾在家中唱戲,扮演多是悲劇角色,聽眾只有張元和一人。1966年,顧傳玠因肝病去世。悲痛不已的張元和手書《昆曲身段試譜》,以作為紀念。
顧傳玠去世后,張元和致力于弘揚昆曲,80多歲還客串了王穎導演的電影《喜福會》。一次,在扮演《長生殿-埋玉》的唐明皇時,張元和忽然出戲,潸然淚下:“原來我埋的不是楊玉環(huán),而是顧傳玠這塊玉!”
張允和: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張允和的出生很驚險,不足4斤,被臍帶繞脖子三圈,祖母坐鎮(zhèn)指揮一群仆婦噴了108袋水煙,才好不容易把她救活。姐妹同樣學昆曲,別人都喜歡杜麗娘,張允和卻愛紅臉關公,因為關公講義氣。
18歲那年,張允和跟同學的哥哥周有光相愛。談婚論嫁時周有光擔憂地寫給她一封信:“我很窮,恐怕不能給你幸福?!睆堅屎婉R上回十幾頁信鼓勵他:“幸福是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的?!?/p>
等到周有光成為語言大師,成為漢語拼音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時,張允和已經(jīng)80余歲。她每天跟丈夫依然嬌嬌鬧鬧,遇到矛盾輕輕跺兩下腳,周有光不得不投降。夫妻兩人每天上午一道茶、下午一道咖啡,喝時把杯子高舉碰一下,舉案齊眉。
張允和93歲去世前一直優(yōu)雅得體,被媒體稱作“中國最后一個閨秀”。
張兆和:一眼便認定的一輩子
張兆和身體好,輕輕松松拿全校女子全能運動第一名;穿男裝剪短發(fā),卻是中國公學的萬人迷。沈從文在操場上見到這位邊走邊吹口琴、不時瀟灑把頭發(fā)一甩的女學生,瞬間被她吸引住了。當校園紛紛傳言沈先生再追不到張兆和就要自殺時,張兆和沖進胡適辦公室投訴,無厘頭的校長笑瞇瞇地對她說:“社會上有了這樣的天才,你應該幫助他!”
半年后,張兆和接受了沈從文。
沈從文前往湘西探親,旅途中給張兆和寫信:“三三啊,上次我說到山中的花事,這次,我跟你說說行船的美妙?!睆堈缀蛣t回復家里的米還能吃到幾時,節(jié)衣縮食錢可不可以用到年底。
解放后,沈從文被北大學生貼大字報嚴厲批評和老友疏離。他想不開,數(shù)度自殺。張兆和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每個月只有微薄的收入,但她用微薄的工資資助了25個失學兒童。外面風大雨大,她只管悠閑侍弄花草,并按“品格”為它們排名。1969年初冬,張兆和被下放到湖北挑糞,沈從文也即將下放改造,張允和來探望他,沈從文從口袋里掏出一封皺巴巴的信,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苯又蘖似饋?,快70歲的老頭像一個小孩子哭得又傷心又快樂。
張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張家四妹張充和也是萬人迷,她的文藝細胞受到蔣介石、章士釗、沈尹默的稱贊;詩人卞之琳對她一見傾心,寫出著名的《斷章》四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張充和工詩詞,年輕時曾請戲曲專家吳梅先生為她改詞(吳梅先生是蘇州人,為張家世交)。在重慶時,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請教詩詞。她還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1940年,她在重慶主演昆曲《游園驚夢》,文化界為之轟動,章士釗先生特賦七律一首志感,諸詩人紛紛唱和。
1948年11月,美籍著名漢學家傅漢思和張充和舉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婚禮采用基督教形式,但按中國規(guī)矩,新郎新娘也在結婚證書上蓋了章。一個多月后,張充和隨丈夫前往美國。她隨身攜帶著一方古硯,幾支毛筆和很少的行李。
二姐夫周有光說:“張充和的古文造詣比其她姐妹都高。”張充和赴美后,先是任職于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東亞圖書館,其后在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二十余年,課外兼授昆曲,成為頗有名望的學者。
90多歲時,張充和依然在院子里種玫瑰,種牡丹,種梅花。
身為漢學家的傅漢思曾經(jīng)這樣寫道:“我的妻子體現(xiàn)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2015年美國東岸時間6月17日下午1時(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1時),張充和在美國紐黑文去世,享年102歲。
有名導演很想拍張家四姐妹的故事,但計劃一直擱置,因為“絕不可能找到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