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英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屬于常見的復雜臨床綜合征,其原因是心臟功能或結構病變引起充盈功能以及心室射血降低,心排血量難以滿足機體組織器官的代謝需求,造成灌注不足,導致體循環(huán)或肺循環(huán)的淤血。臨床表現(xiàn)為心肌的舒縮功能不全,心臟的泵血功能明顯障礙。其特點是左室擴張或肥厚,導致循環(huán)功能異常、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失常,出現(xiàn)典型臨床癥狀:體液潴留、乏力(特別是運動時)、呼吸困難。中醫(yī)學上將其歸屬于水腫、心悸等范疇,又被稱為是“心衰”。本次調(diào)查時間從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對60例陽虛水泛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治療,并與單純西醫(yī)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關鍵詞】真武湯合五苓散;陽虛;水泛性慢性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在我院住院。診斷標準:《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1]。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6.81歲,平均病程為8.74年;其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3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肺源性心臟病1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9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2.4歲,平均病程為9.54年,其中肺源性心臟病1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比較對照組和治療組的一般資料,差異性不顯著,P>0.05,組間可進行分析。
納入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均確診,表現(xiàn)腰膝酸軟,耳鳴,身體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沒指,小便短少,畏冷肢涼,腹部脹滿,或見心悸,氣短,咳喘痰鳴,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患者年齡為40~90歲,心功能等級為Ⅲ~Ⅳ級。
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異常或精神病史,患有造血系統(tǒng)、肝腎功能、凝血功能障礙以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疾病的患者,對本次治療藥物存在禁忌癥的患者,處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休息,吸氧,限鹽,每天小于6 g鹽,減慢心率,控制心率在50~90次/分,倍他樂克6.25~25 mg,每天2次口服減少心肌氧耗,抗感染、維持水鹽電解質平衡等內(nèi)科常規(guī)治療外,根據(jù)病情給予西地蘭0.2~0.4 mg靜脈推注強心。呋塞米10~20 mg靜脈推注,安體舒通20 mg每日1~2次口服利尿,卡托普利12.5 mg,一天2次口服減少心肌重構。硝酸甘油5 mg加入5%葡萄糖液至50 mL,微泵泵入擴張血管,應用3~5天,根據(jù)患者血壓情況調(diào)整用量。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口服,方藥以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處方如下:制附子20~60g、茯苓30 g、白術10 g、生姜10 g、豬苓30 g、澤瀉20 g、桂枝10 g、黃芪30 g、當歸10 g、丹參30 g、甘草5 g,偏于血瘀者加川芎30 g、紅花15 g、赤芍20 g、桃仁10 g;偏于痰濕者加半夏20 g、橘皮10 g、陳皮15 g;納差加麥芽20 g、建曲15 g、山楂20 g,脾虛加黨參30 g,山藥30 g;便秘加火麻仁30 g,肉蓯蓉20 g水煎服。其中制附子需要先煎,時間為1 h,之后放入其他藥物,煎煮0.5 h,取150 ml濾汁,之后再煎煮0.5 h,取150 mL濾汁,將兩次濾汁合并混合均勻,叮囑患者在三餐后服用100 mL,治療時間為14 d。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①臨床效果評價標準: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評價,治療后癥狀及指標顯著改善,心功能明顯改善的為顯效;治療后癥狀及指標有所緩解,心功能有所緩解的為有效;治療后癥狀及指標沒有改變,心功能沒有改變的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中醫(yī)癥候積分評定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其中醫(yī)癥候情況,治療后癥狀全部消失,癥候積分降低70%以上為顯效;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癥候積分降低30%-70%為有效;治療后癥狀沒有改變,
癥候積分降低30%以下為無效,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
3.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30例患者中有16例顯效,占比53.3%,11例有效,占比36.7%,3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30例,顯效1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P<0.05,存在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中醫(yī)癥候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30例患者中有16例顯效,占比53.3%,12例為有效,占比為40.0%,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30例患者中11例顯效,占比36.7%,12例為有效,占比40.0%,無效7例,總有效率76.7%;P<0.05,存在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討 論
真武湯是張仲景《傷寒論》重點方劑之一,臨床運用廣泛,真武湯主治陽虛水泛證,取其溫陽化水功效[2]。五苓散出自《傷寒論》,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其中以制附子溫陽利水,大辛大熱為君藥;臣藥茯苓淡滲利水,健脾除濕;臣藥白術益氣健脾利濕;桂枝通陽利水;黃芪補氣升陽,利水消腫;黨參益氣養(yǎng)血,甘補而平;豬苓、澤瀉的功效為利水滲濕;丹參可活血、化瘀、利水,甘草調(diào)和諸藥。
綜合使用以上藥物,功效為利水消腫、溫陽除濕、益氣活血。
綜上所述,陽虛水泛性慢性心力衰竭服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治療療效顯著,可改善其心功能,有助于患者身體的康復,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4.42(02):98-122.
[2] 董昆山.現(xiàn)代臨床中藥學[M].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