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騰
上海市節(jié)能減排中心有限公司
資源產出率是“無廢”理念的核心指標。2016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要求全球各國采用可持續(xù)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明確“到2030年,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管理和高效利用”。中國作為落實《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國家發(fā)改委印發(fā)《循環(huán)發(fā)展引領行動》,確立了提升資源產出率的短期目標,明確“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至此,我國能、碳、資源三位一體的高質量發(fā)展效率指標體系基本成型。2019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為優(yōu)化完善資源產出率指標體系提供了試驗田。
經合組織(OECD)率先建立了“綠色發(fā)展指標體系”,其中第二部分即“經濟的環(huán)境和資源產出率”指標,包括CO2產出率、能源產出率、資源產出率、水產出率和環(huán)境調整后的多因素產出率(即環(huán)境綜合產出率)(見表1)。各國在該指標體系的指導下,結合各自實際制定相應的具體目標。以日本為例,在《建立循環(huán)型社會基本法》中提出2025年資源產出率達到49萬日元/t,比2015年提高11萬日元/t的目標(見圖1)。
經合組織(OECD)將資源分為生物質(食物和飼料、木材)、化石能源、非金屬礦物(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屬礦物)、金屬及金屬礦物四大類。研究結果顯示:2005至2016年,大部分國家的資源產出率均有所增長;金磚國家的資源產出率與OECD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見圖2)。
圖1 日本資源產出率目標
表1 OECD綠色發(fā)展指標體系——環(huán)境和資源產出率部分
圖2 OECD國家與金磚國家的資源產出率(2005年與2016年對比)(USD/kg)
“無廢”的關鍵舉措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環(huán)(recycling)(3R原則)及無害化處置的焚燒(energy recovery)和填埋(disposal)。近年來,“無廢”的定義不斷演進。零廢棄國際聯盟(Zero Waste International Alliance)對“無廢”的最新定義為“通過負責任的生產、消費、重復使用以及產品、包裝和材料的回收來保護所有資源,不使用焚燒,避免任何威脅環(huán)境或人類健康的排放”。相應的3R原則也得到了拓展,體現出兩大新特點:一是更加重視源頭減量,最推薦的舉措是在產品設計環(huán)節(jié)即考慮減少廢棄物產生;二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焚燒排在填埋之后成為最不推薦的兜底舉措(見圖3)。
圖3 實現零廢棄的舉措層次
圖4 2018年全球物聯網數據創(chuàng)新大賽金獎作品——垃圾車路徑優(yōu)化平臺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無廢”與節(jié)能低碳的聯系更為緊密。一是設計體系在資源使用方面應是閉環(huán)而非線性的,在獲取原始自然資源之前,先使用既有材料,尤其是應盡量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二是產品全生命周期盡可能本地化,通過優(yōu)化運輸路線,減少運輸過程的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見圖4)。三是擴展污染者付費的內涵,任何導致環(huán)境退化或資源枯竭的人都應承擔全部成本,鼓勵將包括固廢和溫室氣體排放在內的環(huán)境成本內部化。四是盡量減少焚燒方式的能源回收,盡可能提升垃圾焚燒的效率,減少廢棄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在上述衡量資源產出的指標體系中,礦產、油品均為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鋼鐵、石化行業(yè)均是產廢重點行業(yè)和能耗大戶,在相關領域貫徹“無廢”理念,亦有助于實現節(jié)能低碳。
鐵礦石是最主要的礦產資源之一,廢鋼鐵是最主要的城市礦產之一,以廢鋼鐵的循環(huán)利用代替鐵礦石的開發(fā)利用,是“無廢”的重要內容。
鋼鐵生產工藝主要分為長流程和短流程兩大類。長流程工藝指以煤炭、鐵礦石為原材料,經過煉焦、燒結、高爐煉鐵、轉爐煉鋼等工序生產粗鋼的工藝。短流程工藝指以廢鋼鐵為原材料,主要通過電爐煉鋼生產粗鋼的工藝。其中的核心指標即廢鋼比(廢鋼鐵用量與粗鋼產量之比),廢鋼比越高,說明鋼鐵生產工藝越偏向于短流程。我國鋼鐵生產工藝整體偏向于長流程,廢鋼比在世界主要產鋼國中處于最低水平(見表2),因此我國鋼鐵生產能耗強度和污染物排放強度均偏高[1]。
國際重復利用工業(yè)局(BIR)統計顯示,回收1t鋼可節(jié)約1 100kg鐵礦石、630kg煤和55kg石灰石,減少58%的CO2、76%水污染物、86%空氣污染物和97%采礦廢物和2.3m2垃圾填埋空間。“十三五”以來,鋼鐵生產企業(yè)轉型升級得到廣泛重視。《廢鋼鐵產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在人均鋼鐵蓄積量達到較高水平情況下(預計2020年將超過8t/人),2020年力爭將廢鋼比提高到20%。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鋼鐵行業(yè)將迎來拐點,把握歷史機遇,建立廢鋼鐵回收利用體系、轉型短流程煉鋼工藝,將有力促進我國減少鋼鐵生產能耗和碳排放。
表2 2017年主要國家和地區(qū)廢鋼比
石化產生的廢棄物種類繁多,危險性大。石油渣是煉油過程中的最終剩余部分,匯集了原油中的幾乎所有硫和金屬成分。石油渣的清潔利用較為困難,一般僅能作為瀝青使用或焦化制成石油焦。環(huán)保要求的日益提升,高硫、高金屬含量產品的出路進一步受到限制。同時,油品升級使石化行業(yè)的氫氣需求持續(xù)提升。IGCC多聯產工藝以汽、電、氫、化工產品聯產,環(huán)保、高效等優(yōu)點受到關注。IGCC原理是通過化學反應(主要在氣化爐內)將煤、天然氣、石油渣等富碳燃料轉化為能夠在聯合循環(huán)機組中燃燒的合成氣(CO和H2混合物)等燃料,將化學能轉移到H2上,然后再對CO和H2進行分離[2],因此適用PCDC(燃燒前脫碳)技術。
目前,國內石化行業(yè)已有應用渣油、脫油瀝青、石油焦等做原材料的IGCC多聯產裝置,如福建聯合石化一體化IGCC裝置[3]等。燃燒前脫碳技術亦有示范應用,如連云港清潔煤能源動力系統研究設施3萬t/年碳捕集項目、華能綠色煤電IGCC電廠6-10萬t/年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項目等。在煉油和其它領域(如氫燃料電池)H2需求持續(xù)提升的背景下,利用IGCC+CCUS技術,以低值石油產品和煉油廢棄物為原材料實現汽、電、H2的清潔生產供應,有望在減少石化行業(yè)廢棄物的同時實現節(jié)能低碳。各類碳捕捉技術見圖5。
圖5 各類碳捕捉技術
發(fā)展新能源、利用生物質能(如垃圾發(fā)電)、推廣新能源汽車等,都是當前主要的節(jié)能降碳舉措,在此過程中,應貫徹“無廢”理念,減少“應對氣候變化型”廢棄物的產生。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指將生產者對產品承擔的資源環(huán)境責任從生產環(huán)節(jié)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2016年末,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要求率先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2019年初,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等九部委聯合發(fā)布的《廢鉛蓄電池污染防治行動方案》,進一步強調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提出到2020年,鉛蓄電池生產企業(yè)通過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現廢鉛蓄電池規(guī)范收集率達到40%,到2025年廢鉛蓄電池規(guī)范收集率達到70%。
電池、報廢汽車、電子電器廢棄物等也是歐盟、日本等廢棄物管理先進地區(qū)的管理重點。近年來,低碳新技術應用帶來的新型廢棄物開始得到關注。日本方面,《建立循環(huán)型社會基本法》對特定品種提出“在商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徹底循環(huán)資源”,其中一類為“作為應對全球變暖和其它環(huán)境問題的措施而被廣泛采用的產品和材料”,具體包括光伏發(fā)電設施廢棄物、鋰電池和碳纖維增強材料等。歐盟方面,2011年末修訂的《歐盟關于廢棄電子電氣設備的指令》納入了光伏設備,規(guī)定自2018年8月15日起,大型設備的光伏設備回收利用率至少達到80%,小型設備組成部分的光伏設備回收利用率至少達到55%?!稓W盟關于電池的指令》提出,鉛酸電池、鎳鎘電池、其它電池的回收利用率至少達到65%、75%和50%。
垃圾焚燒發(fā)電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qū)的廢棄物主要處置方式之一。部分代替火電發(fā)電量,垃圾焚燒發(fā)電整體上實現了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與此同時,垃圾焚燒發(fā)電會產生一定比例的爐渣(約占焚燒量的20%-25%)。目前,上海垃圾焚燒爐渣已超過100萬t,未來隨著“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標的落實,焚燒爐渣預計還將持續(xù)增長。
垃圾焚燒爐渣的主要成分包括陶瓷碎片、磚石、石頭、玻璃、熔渣、鐵、其它金屬等不可燃物[4]。一方面,上海市生活垃圾組分中不可燃部分(見圖6)未見明顯下降,另一方面,需要與生活垃圾協同焚燒的拆房和裝修垃圾殘渣居高不下,其中包含較多不可燃物質。上海亟待通過加強垃圾分類減少垃圾焚燒爐渣。近期,《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發(fā)布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歐盟和日本均建立了較好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日本分成5大類、須定時定點投放的生活垃圾管理體系堪稱世界標桿?!督⒀h(huán)型社會基本法》提出的分類回收重點包括塑料、生物質、金屬、磚石與建筑材料等。《歐盟廢棄物指令框架》[5]要求紙張、金屬、塑料、玻璃(截至2015年)、紡織品(截至2024年)必須分類回收,建筑垃圾分類系統至少包含木材、非金屬礦物(混凝土、磚塊、石頭、瓷磚和陶瓷)、金屬、玻璃、塑料和石膏。
圖6 2007-2016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組分(部分不可燃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