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吉林大地上,蜿蜒流淌著黑龍江最大的支流——松花江,源自長白山天池的她,如一條綠色飄帶從南至北橫貫吉林市全城。千百年來,她悄無聲息地滋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見證了多少滄海桑田。
這條哺育著吉林大地的母親河,總是波瀾不驚,平靜中透出一股安詳,粗獷中含著一絲嫵媚,在天光云影的眷顧下,她也同世界上所有的母親河一樣,一路歡歌吟唱,一路繁衍生息,一路哺育滋潤,在靜靜的流淌中,沖積著獨具特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就了一塊令人神往的凈土。
這里有著東北不多見的四季美景:春天,積雪剛剛融化,江水漫漲。松花江兩岸的迎春花、桃花、李花、杏花在春風料峭中競相怒放。江岸上到處都是剛剛抽出嫩綠枝條的垂柳,而形態(tài)各異的風箏則在碧藍的天空中恣意翱翔;夏天,松花江兩岸綠樹成蔭,百花盛開,遠處群山層疊俊秀,藍天白云倒映其中,再加上百里清水綠帶,形成了一幅絕美的天然山水畫,讓人清新自然,遐想不斷;秋天,涼風習習,兩岸一片金黃,落葉繽紛。飄落的樹葉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翩然落入江中,像小船兒一樣漂浮在江面上,給松花江披上了金裝,載著一派金黃駛向遠方;而冬天則有最令人神往的霧凇奇觀。松花江兩岸凝霜掛雪,戴玉披銀,如煙如霧,似朵朵白云,又似排排雪浪直接藍天,讓人在恍惚之間分不清天地的界線,步入一塵不染的琉璃世界。
其實無論何時來到這里,你都不會覺得單調(diào),那些消失了的古扶余文化,湮滅了的鼓角爭鳴,依然歷歷在目,聲聲在耳。若是你不愿沉浸歷史,那么你就靜靜地感受現(xiàn)在。
當你感覺寂寞了,想念一個人了,可以躊躇在松花江邊,她會和岸邊的垂柳一起,陪你度過那落寞的時光,還有那習習的江風,仿佛在低低地吟唱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聽!那個流傳千年的故事還在不斷地訴說,只是它終究會隨著歲月漸漸遠去。人生苦短,思念太長,或許,放下才是你唯一的選擇。
當你覺得世道不公,道路坎坷不平了,你可以狂奔在江邊的木棧道上,或者停下來對著她咆哮吶喊,盡情地宣泄你的憤懣。而她則會輕輕從你身邊姍姍而過,用慈祥的目光來撫慰你久愈的傷口。從她深邃的眼眸中你會看到日寇的鐵蹄是怎樣踏過她的身軀,無辜的淚水如何融入她的血液,還有那帶血的刺刀如何刺進她的胸膛。但她始終不語,一切痛苦默默忍受,堅強屹立不倒。你縱有再大的不滿,可比得過那罄竹難書的苦難?
當你輕輕愉悅,抑或豪情滿懷時,你也可以在此仰天長嘯,對著龍?zhí)渡綆p,抒一回“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悠悠松江水,古韻龍?zhí)渡?。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無論多少寄托與期待,這片山水都承載得起你遠大的抱負。
如果你了解松花江,了解這片土地,肯定理解這里的人們?yōu)槭裁慈绱撕裰貙捜?,為什么安土重遷。因為這里的水土孕育了吉林大地兩千多年的文明之根!水縱山橫,譜寫的是那大氣磅礴的史詩!
如果你累了,請來松花江畔吧!這里已經(jīng)沒有了喧囂的戰(zhàn)鼓,沒有了久別的淚水,有的只是一江錦緞,舞動的白帆;有的只是綠樹成蔭的江畔長廊;有的只是亭臺樓榭,曲徑通幽;有的都是讓你眼前一亮的美景。你可以仰躺在木椅上,觀藍天云卷云舒;你可以行走在木棧道上,聞森林清新的氣息;你也可以站立于淺灘之處,任憑清涼的江水拍打你的腳面,任憑腳底的沙礫磨煉你的身心。此時的松花江,別有一種愜意在其中。
松花江,她不像江南水鄉(xiāng)那些簡單的河流,她是一面明鏡,照出人間百態(tài):機關算盡的日本侵略者,賣國求榮的偽滿漢奸以及熙熙攘攘的市井商賈,悲歡離合的愛恨情仇,都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去;她是一本史冊,古扶余文化、摩崖船廠、烏拉朝貢、康熙東巡、玄天古炮、白山望祭……見證的都是璀璨的人文歷史;她還是一位無言的老者,以開闊的胸襟和無私的精神,善待世間種種人和事。
松花江,她是多么美麗,多么純潔。她是一軸翠綠的長幅畫卷,是一面流動的鏡子,是一條巨大的飛龍;她也是母親一雙溫暖的手,愛撫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這就是松花江,沉淀歷史,成長歲月。時光流走,歷史卻像江底的沙礫日積月累已成不變的永恒。如今松花江兩岸歡歌笑語,歌舞升平。蓬勃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企業(yè)在勞動人民手中蒸蒸日上???,連接兩岸的雄偉江橋;看,打通瓶頸的寬敞公路;看,車水馬龍,穿梭不息,一派大都市的繁榮景象。靜靜的松花江,依舊演奏著如歌的華美樂章。
這就是松花江,四季更迭,風韻獨具!
這就是松花江,靜水深流,川流不息!
這就是松花江,暢漾情懷,孕育希冀!
作者簡介:商鐳,吉林市人,吉林市昌邑區(qū)迎賓路小學教師。系吉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吉林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吉林市閱讀協(xié)會會員。曾在《教師報》《吉林教育》《語文報》等國家級、省級報刊發(fā)表教學設計、教育論文20多篇。幾年來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在《江城日報》《江城晚報》《吉林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散文40多篇。書法、篆刻作品散見于《書法報》《中國篆刻鋼筆書法》《多彩語文》等報刊。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