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妙麗
摘 要: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解決問題,是一種學習理念、策略和方法。運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一、課例背景
隨著課改的深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被眾多教師在課堂中廣泛應用。但在實踐中,我們對于這種教學策略和方法常常是理論學習較多,深入研究較少;課堂考慮較多,有效實踐較少。那么,在課堂中如何關注、滲透和體現(xiàn)“探究性學習”呢?我們一起來欣賞下面這個課例。
二、課例呈現(xiàn)
教學內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五年級第一學期(試用本)P64—65《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目標:(1)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猜想、實踐等學習形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面積計算問題。(2)通過操作、交流、觀察、比較,能運用轉化思想發(fā)現(xiàn)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轉化思想,增強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和實踐能力。
教學準備: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學習單
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探索
這幾天老師發(fā)現(xiàn)我們班的班牌破損得很嚴重,想重新做一塊,按我們學校的規(guī)定,班牌尺寸如下圖(1):
現(xiàn)在老師只找到一塊這樣的木板,如上圖(2)。你覺得能做成我們需要的班牌嗎?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第一,猜想、交流。(1)能不能做成我們需要的班牌?(2)能驗證你的猜想嗎?
第二,探究、驗證。(1)操作:利用學具動手操作,試一試。(2)匯報:你們的結論是什么?你們是怎么做的?
追問:他們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要沿高剪開?(滲透轉化思想)
設問:這種方法做出的班牌是否符合要求?你能利用學具向大家說明一下嗎?
追問:你怎么知道新班牌的長還是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寬是原來的高呢?
設問:你在制作的過程中有沒有留心觀察: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3.回顧過程,生成新知
設問:根據(jù)我們的制作過程,你能說一說這塊平行四邊形木板的面積嗎?你覺得應該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教師板書,引導出公式:S=ab追問:這里的a和b各表示什么?S表示什么?
4.應用新知,體會價值
你覺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哪些問題?能舉例說說嗎?
三、課例分析與思考
課例中,教師提出了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制作班牌”的問題,這個問題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后面的探究活動注入了動力。而且,教師采取的“猜想——操作——發(fā)現(xiàn)”的探究模式為學生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新知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保證了探究的實效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能夠看到這種應用探究教學策略的學習是以活動為中心、以探究為核心、以過程為重心來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奧秘,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然而然,不著痕跡地學會。
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自我提高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突出學生的主體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而探究學習離不開教師精心策劃的探究活動。教師精心、巧妙、周全的活動預設,是學生有效探究的基礎和前提。結合自己的實踐,談談以生為本,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的幾點策略。
1.關注學習的起點,設計以“趣”為首的探究活動
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不僅是教學的起點,也是開展有意義的探究與學習的起點。教師在確定學習內容時,首先應考慮這一點。同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參與的活動感興趣,對其充滿探究的熱情,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所以,在設計探究活動之前,先考慮的應是:你設計的活動是否有趣,能否激起學生的探究欲。
2.要對探究的必要性進行追問
首先,看所教學的內容是否有探究的必要,即對必要性的追問。其次,看所設計的探究活動能否實現(xiàn)探究“效益”,能否在師生付出后有所獲,即對探究效益的追問。尤其是幾何內容的教學中,探究之前需要師生準備大量的材料和工具,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教師更要關注操作價值。
3.精心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的內容要有挑戰(zhàn)性,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活動激情,吸引他們在活動中思考、探究和發(fā)現(xiàn)。只有做到讓探究內容開放并具挑戰(zhàn)性,學生的活動空間才會廣闊,他們的探究成果才會豐富多彩?;顒有问奖M量做到靈活多樣,層層深入,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同時,活動形式靈活多樣,還可以訓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4.密切關注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和效度
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關注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新知識、掌握的新技巧、形成的新思想,關注他們在探究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探究活動的層次、內容要深;其次,活動內容本身、參與活動的人及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要廣;還有,要關注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5.做好探究活動的評價
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密切關注評價,及時組織好評價,讓評價激發(fā)學生“從一個成功步入另一個成功”。評價的對象可以是自己、同學、老師,評價的內容主要是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成功與不足等。因為探究性學習常常小組進行的,所以課堂評價應指向探究小組,側重于學習過程的評價;將對集體的評價與對個體成員的評價相結合,側重對集體的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活動秩序、組員參與情況、小組匯報水平、探究學習效果等方面;還可以將教師評價與自我評價相結合,注意從以教師評價為主向以自我評價為主逐步過渡。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中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試行稿).
[2]張平.境脈:素養(yǎng)導向下的數(shù)學教學視角.上海教育科研.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