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xué)們知道嗎?“大熊貓”,最初的名字叫“貓熊”或“大貓熊”。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書排版方式是豎著的,認讀順序從右到左,后來改為橫版,讀時從左到右。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的標題是橫版,名為“貓熊”,而當時的參觀者習(xí)慣豎版從右到左的認讀。這樣傳來傳去就誤傳為“熊貓”,而且前面還加了“大”字。今天我們要把這位國寶級動物寫進作文了,怎么寫好“國寶”呢?
一、亮相大熊貓外貌特點
平時提起“外貌”描寫,往往都是指人的外貌描寫。今天我們來個擬人化描寫,寫寫大熊貓的外貌。即寫大熊貓的容貌(頭、眼、臉、耳……)、體形、體態(tài)、走路姿態(tài)等。通過寫其外貌特點,來表現(xiàn)出大熊貓的可愛和憨態(tài)。
在描寫大熊貓的外貌時,我們可以采用由整體到部分的方法。第一句話寫大熊貓的體態(tài)及外貌,緊接著寫其頭、臉、耳、眼、鼻……最后一句寫其動作,展現(xiàn)出它可愛。其間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特別巧妙。
二、展示大熊貓生活特點
任何一種動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習(xí)性。大熊貓也是如此。所以要寫好大熊貓的生活習(xí)性,必須了解好它的生活特點。當然很多的同學(xué)無法親臨大熊貓的現(xiàn)場,也不可能每天都去觀察大熊貓,根本無法掌握第一手素材,但是可以通過書籍和電腦網(wǎng)絡(luò)間接地了解它的一些生活特點——它愛吃竹子,喜歡水,能爬樹,性格溫和,卻孤僻。大熊貓每天除進食、玩耍,就是休息睡覺。
三、描述大熊貓生存作用
描寫完大熊貓的外貌和習(xí)性后,也不要忘記對大熊貓生存作用的敘述。這一點能襯托習(xí)作的中心,也能突出大熊貓生存的意義。
我們來看看小朋友的習(xí)作片段:
你可不要小視這個笨拙而可愛的大熊貓喲!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它不僅僅供我們觀賞,還為我們提供科學(xué)研究的依據(jù)。我們可要好好珍惜和保護喲!決不能讓它在我們地球上滅絕……
這一段簡短文字把大熊貓的作用及意義表達得很有力度,最后一句還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珍惜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