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執(zhí)中
閱讀分享:人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因而將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的,以求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希望取得成功。事實果真是這樣嗎?本文作者提出一個“時間洞察力”的概念,所謂“抓緊時間”“節(jié)省時間”,并不是提高效率的好辦法,只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合理分配時間,優(yōu)先處理真正急切、重要的事情,才能提高效率,助你走向成功。(特約教師:湖北省宜都市潘家灣民族中學 葉紹繼)
提到效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省時間”。
是的,時間管理很重要。但是,把自己的日程排到最滿,把休閑娛樂甚至吃飯睡覺的要求壓到最低,真的就能省下時間嗎?就算省下了時間,就一定能轉換成工作成果嗎?甚至,省時間所需要付出的額外精力成本,有沒有可能跟“提高效率”根本就是南轅北轍呢?
在這里,要提供你一個不太常見的思路,叫作“時間洞察力”。
時間管理專家勞拉·萬德坎姆(Laura Vanderkam)指出,很多人有個誤區(qū),那就是只有對事情的洞察力,沒有對時間的洞察力。也就是說,“時間”對他們而言完全是線性的、剛性的,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是做事的效率而已。這種思路會導致你被時間綁架,做事按部就班沒有想象力。比如看書,老老實實地從頭看到尾,哪怕啃到很無趣的內容,也必須咬牙切齒地讀完。只有速度的不同,沒有次序的不同。但是,聰明人讀書不是這樣,他們往往帶著問題去“翻”著讀,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思路去“跟”著讀,對癥下藥的就看,無關的就過。他們想弄懂一個問題,也不是讓某一本書的作者在自己腦子里跑馬圈地,而是自己來搜集不同知識點,搭建完成一個知識體系。所以說,“時間”對他們來說是彈性的,非線性的。一個時間,可以處理很多事;很多碎片時間,也可以用來處理同一件事。萬德坎姆進一步認為,我們不可能通過節(jié)省時間,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正確的做法是,先決定要過什么樣的生活,先確定事情的優(yōu)先級,然后再讓時間來配合你。而這就意味著,時間永遠是用來“分配”,而不是用來“節(jié)省”的。分配對了,不勞你費心,時間也就自然省下來了。
區(qū)別在什么地方呢?一個是“省時間”,一個是“省事情”,也就是把重點放在排列事情的優(yōu)先級上,把不那么重要的東西排后甚至取消,時間自然就充裕了,效率也自然就高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問你:“這星期能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健身嗎?”你很可能會回答:“我的時間排得這么滿,哪還有時間去健身?”因為所謂“抽出一個小時”,這還是“省時間”的思路??墒牵绻腋阏f:“你家樓上漏水,家里淹得一塌糊涂?!蹦悄闼闼悖@件事處理起來不止七個小時吧?可是你一定能擠出時間來搞定,因為它本身的優(yōu)先級是最高的。你今天先收拾重要的東西,明天打電話找人來修,后天處理泡了水的大件,大后天買點新家具什么的,總能把家里重新收拾出來。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時間上,而是出在對事情的理解上。
換句話說,當你以“最近太忙”拒絕一件事時,根本原因也不是“沒時間”,而是“這件事沒有我手頭的事重要”。所以說,時間只是工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所謂的“時間洞察力”,就是要還原時間的工具性,把“給事情評級”當成時間管理的核心。你要學會隨時評估各類事情的重要性,以便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時間才能得到高效利用。
總之,不重要的事情就不做,至少是排到后面去做,該走就走,該拖就拖,該拒絕就拒絕。只有以這樣干脆利落的方式,才能把時間的效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秋水長天摘自《小學問:解決你的7種人生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