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某和李某等幾個老友到郊區(qū)游玩。郊游當天,李某在午餐時自主喝了大量白酒,接著同其他老友一起爬山、泡溫泉。下午15時許,李某突然栽倒在水中,同去的好友迅速將他扶起,并由王某駕車將其送至附近醫(yī)院搶救。李某經搶救無效死亡。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結論為酒后猝死。
在此期間,王某和其他同游者自愿付給其親屬慰問金3萬元。事后,李某之妻訴至法院,要求王某等人賠償各項費用共計35萬余元。法院經審理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1款規(guī)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里的“群眾性活動”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參加人數(shù)較多的活動,如體育比賽、演唱會、廟會等活動。而朋友、家人等自發(fā)進行的一種自助出游活動,不屬于“群眾性活動”。但依據(jù)誠信原則及公序良俗原則,組織者作為團隊“領導”應當對風險有一定的預見性,負有保障被組織者安全的義務。但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組織者的具體責任,除非其有明顯的過錯。
本案中,李某等人的行為系參與者共同商定的自發(fā)性出游活動,王某等被告在事發(fā)后積極組織人員參與施救,采取的救助措施符合當時的客觀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故法院判決其不承擔賠償責任。
那么參加自助游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首先,組織者應當確保旅行目的地的各種設施沒有危險性,保證旅游過程中的安全。組織者的安全保障義務,體現(xiàn)在組織計劃是否周全,旅行線路是否熟悉,發(fā)生意外救助是否及時等方面。
其次,自助游參與者應當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主動熟悉旅行線路等情況。在游客聚餐、游玩過程中應當根據(jù)自身狀況量力而行。游客在出游前最好購買一份意外傷害保險,這樣一旦發(fā)生意外,受害人或者家屬可以通過保險獲得賠償。
此外,發(fā)生意外事故時,游客應當盡量保存車票、門票、餐飲發(fā)票、醫(yī)療費用憑證等相關證據(jù),為下一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依據(jù)。
(《檢察日報》201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