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登科
2019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參觀了一個別致的書法展。說別致,一是因為這是一位已經故去多年的老人的作品。二來這是在平凡崗位上勤勉工作了一生的一位教師的作品。三也必須要說的是,這位老人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的令嚴大人。正是這些“別致”,開幕式這一天,吸引了一大批熱愛書法的觀眾,包括專家、學者在內,大家對姜祖禹的作品及其心路歷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隨后的研討會上分別闡述了本次展事的時代意義。
和那個時代的所有人一樣,姜祖禹生長于亂離之世,之后又趕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工作生活在一個新時期。因此,在老人身上既葆有著舊時代的文化氣息,同時也有著新時代的文化征候。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依戀和癡迷中得到一些消息。據姜昆回憶,他在工作之后,還參加電視大學的學習,乃至于父子三人一起學,這的確是特別傳奇的一段人生佳話。由此可見,這是那一代人對于我們自己文化傳統(tǒng)的一種由衷的執(zhí)著和情愫。而綿綿不絕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回望里才得以薪火相傳,乃至于生生不息。
在此,我們說,姜祖禹對于書法的熱愛,也正是緣于這樣的文化動機。讀書、寫字、修身、做人,這不僅是舊時知識分子的人生操守,同時也更是那一代人的生活志趣。我們從展廳中陳列的作品上,不難讀出這樣的一種精神況味。
劉禹錫《陋室銘》句 35cm×58cm 紙本 1988年
王勃《滕王閣序》句 40cm×40cm 紙本 1986年
姜祖禹的書法,帶有那種典型的民國氣息,淵雅平和,從容不迫。舉凡金文、篆隸、行草諸體,皆能從平正處入手,加之其注重文學的溫養(yǎng),其書寫中又可見另外意義上的一種可貴的“疏淡”,這里也包含了所謂“書卷氣”的一些氣質。當然,他的取法更多的還是受到張伯英的影響,比如用筆的剛狠與凌厲,比如字畫的簡約與整飭,還有就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的風格范式,也可以說,姜祖禹恰到好處地承傳了張伯英的“張氏書風”,并在個性氣質的化成里,也具有了更多的屬于自己的清新面目。
當然,這個別致的展事或許還有他另外的意義?;蛘哒f,他是對一個人的懷念、對一個時代的回眸、對一些從我們日常中漸漸失去的生活細節(jié)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