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漁
葉企孫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79名院士,在23位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學生,他因此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逐夢科學救國
葉企孫原名葉鴻眷,自幼受到父親開明思想的影響,希望以西方科學來報國。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葉企孫看到滿目瘡痍的現(xiàn)實,深感祖國的頹敗在于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而導致實業(yè)不振。他在日記中寫道:“國人不好科學,而不知20世紀之文明皆科學所賜,中國之落后,在于實業(yè)之不振,實業(yè)之不振,在于科學之落后。”
1918年,20歲的葉企孫前往美國學習實驗物理學。初進芝加哥大學,他就被美國學生分秒必爭的學習狀態(tài)所觸動。
為了縮短差距,葉企孫夜以繼日地學習。三年后,葉企孫獲得芝加哥大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葉企孫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里奇曼。他的研究課題,是用X射線短波極限法精確測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實驗結果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達16年之久。
僅用了三年,葉企孫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時年25歲。一時風光無限的他卻辭別導師的挽留,取道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和比利時,觀摩他們最先進的物理研究所后回國,帶著滿腔的報國情懷,為實現(xiàn)科學救國的理想而奔走。
當時的中國高等教育基礎薄弱,科學學科更是處于一窮二白的階段。葉企孫雖然是清華大學理學院首任院長、物理系主任,但所有年級的物理課都是他一個人上,一年級講普通物理,二年級講電磁學,三年級講光學……為了讓科學精神在中國大地上真正扎根,葉企孫四處奔走,禮賢下士。他向大家強調(diào)國家的強大不僅需要育人,還需要育土,而師資力量就是科學強國的重要土壤。從1926年到1937年,葉企孫先后為清華大學聘來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等一批知名學者。一時間,清華物理系具備了當時國內(nèi)最強的師資與研究力量。
葉企孫常常自謙地對畢業(yè)生說:“我教書不好,對不住你們。可是有一點,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比我強?!?/p>
竭力培育英才
葉企孫一生未婚,他將所有的愛心都賦予了學生。他常帶著一個小本子,里面記著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此因材施教。
家境貧困的王淦昌暑假沒錢買車票回家,葉企孫在食堂碰到他后,把他帶到家里給他包餃子吃,給他來回路費,“父母在的時候,有機會趕緊回去看看吧。” 王淦昌準備留學歐洲時,葉企孫將自己唯一一件貴重的大衣送給他,并殷切囑托:“為什么我們國家被人欺負,就是因為科學落后,你一定要學好科學技術,將來以科學報國。”多年以后,同樣拒絕了國外導師挽留,毅然回國效力的王淦昌見到學生沒有衣服穿,便將自己珍藏的大衣送給學生,而這件衣服就是當年葉企孫給他的。
錢學森休學一年,在出國選拔考試中成績不理想。葉企孫看出他有志于航空工程,不僅破格錄取了他,還親自選派了3位當時中國頂級的航空工程專家進行精心指導,幫他在國內(nèi)補修了航空工程基礎知識。錢學森忍不住問:“葉先生,您為什么要為我如此大費周折?”葉企孫意味深長地望向天空:“如果有一天,我們也有強大的航空工業(yè)和空軍,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
數(shù)學天才華羅庚當年只是雜貨店里的算賬學徒,因為一篇《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論文在《科學》雜志發(fā)表。葉企孫發(fā)現(xiàn)后,力排眾議,讓初中畢業(yè)的華羅庚當上了算學系的助理研究員,還親自教他英語,鍛煉口語,以便送他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
嚴謹認真育人
在葉企孫看來,科學實驗來不得半點虛假。他帶著錢偉長等人去野外做實驗,通宵達旦,一連數(shù)月和學生吃住在一起。
當他看到李政道不重視實驗時,故意多扣了15分,以示警醒。但發(fā)現(xiàn)有難得的學習機會時,他還是力薦當時才讀大學二年級的李政道赴美攻讀碩士研究生。面對大家的不解,他卻自信滿滿地說:“聰明的學生只要將精力用在正確的地方,就能煥發(fā)出無限的能量?!眰涫芄奈璧睦钫涝谘芯柯飞习l(fā)揮了超常的天賦和超乎常人的毅力,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首獲諾獎的中國科學家。
葉企孫一生致力于培養(yǎng)學子,用畢生精力將科學的星星之火在中國點燃。中國科學院第一屆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清華大學的畢業(yè)生占二分之一以上,其中大部分畢業(yè)于葉企孫創(chuàng)立的理學院。
1992年,海內(nèi)外127位知名學者聯(lián)名向清華大學提議為葉企孫鑄造銅像。如今,葉企孫銅像安放在清華大學新區(qū)第三教室樓,正如他生前一樣,用一雙溫和深邃的眼睛靜靜地看著他最愛的學生們。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