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楚明
(廣東省科源工程監(jiān)理咨詢公司,廣東 廣州 510635)
韓江粵東灌區(qū)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工程(安揭總干渠渠首工程)位于潮州樞紐東溪大壩連接段上,輸水線路向南先沿江東圍總干渠布置,將管道埋設在江東圍干渠底部,在樁號AJ0+568.710 處管線折向西與東西溪大橋平行布置,在樁號江東洲AJ0+960.516 處從路面下穿過東西溪大橋,穿過西溪左岸堤防后,管線折向南與西溪左岸堤防平行布置在河灘地上,在樁號AJ2+277.286 接跨西溪倒虹吸,將原水引至安揭總干渠原渠首進水閘處?;陧n江粵東灌區(qū)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工程(安揭總干渠渠首工程)沉管管段較多,施工條件復雜,本文對其沉管施工進行分析。
韓江粵東灌區(qū)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工程(安揭總干渠渠首工程) 沉管樁號為AJ2+304.436~AJ2+580.681,水平長度276.245 m,其中左岸上引段為1∶5,水平長度25 m,水平段236.245 m,右岸上引段位1∶3,水平長度15 m。全線采用內徑為3 m 鋼管,其中左右岸上引段壁厚38 mm,管長分別為25.5 m、15.81 m,水平段管壁厚為32 mm。通過投標文件提供的地形數(shù)據(jù)以及邊坡開挖計算,按照正常蓄水位3.3 m 進行計算,水域寬度達到340 m,遠遠大于管段總水平寬度276.245 m。
本項目沉管工程采取的工藝流程主要包括管段水上對接成型、總成管段水上浮運、總成管段沉放安裝、回填等工序。
3.1.1 牽引力計算
通過計算,對比兩節(jié)管段,左岸管節(jié)段重量為m左=2.847×26+2.393×115.2=350 t;右岸管節(jié)段重量為m右=2.847×16.31+2.393×121.545=337 t。
左岸管節(jié)段分平面段及斜坡段兩種情況進行牽引力計算。
式中:Fd為牽引力,kN;m 為鋼管自重,t;g 為重力加速度,N/kg,本工程取10;α 為傾角,水平段位0°,斜坡段為10°;u 鋼管與鋼軌之間的摩擦系數(shù),取潤滑后的系數(shù)0.1。
斜坡段:通過受力分析,分解為順著滑軌的下滑力和鋼軌和鋼管間的摩檫力,分別為:
下滑力F1=m·g·sinα=350×10×sin10°=608 kN;
摩檫力F2=u·m·g·cosα=0.1×350×10×cos10°=345 kN;
說明下滑力比摩擦力大F1-F2=608-345=263 kN,需要卷揚機提供拉力才能確保下滑安全。
3.1.2 管段下水
將定位船進行拋錨定位,定位方式和水下土石方填筑時一樣,使用前,應檢查減速箱的油量,油的溫度及各滑動軸承是否有油;起動前應先用手扳動齒輪空轉一圈,檢查各部零件是否轉動靈活,特別要注意制動是否好用;起吊重型物件時,應進行試吊,以檢查繩扣及物件捆綁是否結實,并注意卷揚機卷筒上的鋼絲繩余留因數(shù)不得少于3 圈;操作人員必須熟悉卷揚機的構造性能,作業(yè)時,操機身周圍嚴禁站人[1]。
下水前,測量人員在鋼軌上做好行程標記,方便下水過程檢查管段是否同步進行。所有參與水下施工的指揮員、卷揚機操作手、測量人員統(tǒng)一采用對講機進行溝通,確保信息溝通流暢。
3.2.1 受力計算
自重計算:G=m×g=(1.24+8.37)×10=96.1 kN
浮力計算:F浮=ρgv排=1×10×(4904×2×2.34)=229.5 kN
施工過程中考慮施工活荷載,工作艙及活荷載合計Q=106.1 kN,
配重計算:(F浮-Q)/g=(229.5-106.1)/10=12.34 t。采用四塊重3.0 t 配重塊,其他采用配重沙袋完成配重。
3.2.2 水面對接
水面對接示意圖見圖1。
圖1 水面對接示意圖
管段緩慢下水后,在距離岸邊15 m 左右位置進行臨時固定,待具備施工條件后,由牽引船浮運至距離岸邊20 m 位置的對接區(qū)域。鋼管樁采用Φ630×δ10,間距30 m,通過放樣,確定在同一條直線上。為固定管段做好準備工作。通過精準計算后,采用起重船起吊左岸連接段管節(jié),拖船緩慢將管段靠近鋼管樁,通過測量隊管段就位情況進行測量后,將管段采用剛性連接與鋼管樁固定,固定完成后對管段做進一步復核,為后續(xù)正式對接提供參數(shù)。
測量復核完成后,同樣采用起重船和拖船將右岸管節(jié)段緩慢靠近左岸管節(jié)段和鋼板樁。通過測量確定左右管段基本滿足設計要求。
接頭坡口驗收合格后,通過起重船和調節(jié)螺桿緩慢地將管段精準對接。精準對接完成后,將工作艙與管段做進一步吻合加固。
防腐完成后,進行氣壓試驗。浮運前將用于加固的鋼管樁拔除。
經(jīng)計算鋼管整體浮運所承受浮力足以使鋼管漂浮,不需借助浮筒等外力,管段成型后,由拖船托運至沉放現(xiàn)場,拖航前預發(fā)布航行通告,拖船當日,港監(jiān)清道船清開航道警戒,確保航程安全。管段在水中浮運時,應采取保護外防腐層不受損壞的措施。
3.4.1 測量放樣、定位
將管道中心線、管道邊緣線、轉折線等具有明顯特性的線條放樣出來,并做好明顯標記。為了便于觀測下沉進程,在兩端的彎起段每隔200 mm 高程標注清晰的高程標志點[2]。
3.4.2 輔助沉管設施施工
輔助沉管沉放的設施主要為Φ630×δ10 鋼管作為導向柱,布置在供水鋼管下游側,邊緣與供水管下游邊緣線在同一條直線上,間距按照30 m 布置。同時在河床兩岸各布置兩臺卷揚機,將卷揚機與管段轉折點連接。
3.4.3 管段就位及測量復核
管段在起重船及卷揚機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管段就位。過程中,測量隨時檢查管道的就位情況,確保就位質量。
3.4.4 連接注水泵,打開排氣閥
注水時間不能太長,但同時也不能太快,控制在6 h,通過安裝流量表,嚴格控制灌水速度和灌水的總量。
通過計算需要灌水量略大于1282.2 m3,每小時需要灌水200 m3,在兩端布置兩臺流量為50 m3/h,安裝對應的流量監(jiān)控器,確保灌水的精準度。
3.4.5 灌水下沉
各項準備工作到位后,具備沉管條件,先開啟兩端排氣管閥后,同時開啟兩端抽水機,開始向管內灌水,調整進水閥門,確保單側流量控制在100 m3/h。
灌水過程中,密切關注灌水總量,理論上6 小時25 分鐘灌水后,沉管達到臨界狀態(tài),沉管總指揮通過對講機向各操作手下達下沉命令,并關閉排氣管閥。
下沉過程嚴格控制沉放行程,每次動作的沉放深度不能超過200 mm,通過兩端的高程標志點控制管下沉的速度和確保管道平衡下沉。管道下沉至一定深度(1 m)后,進行一次吊點、管位及船位的檢查和調整,調整完成后再將管道緩慢下沉。重復上述工作,直至沉管平穩(wěn)下沉到槽底。
在整個下沉工程中,要使管道受力平衡且均勻下沉,下沿要緩慢,不能過快。期間不斷地復測管體行程,高程和方位,若有偏差,由起重船和卷揚機配合微調管體。
管底與溝底接觸時,管下如有沖刷,嚴重時采用碎石鋪填,輕微時采用中粗砂鋪填。檢查合格后,繼續(xù)灌水并開啟排氣管閥,直至灌水注滿。注滿后安放楔子和固定好沉管兩端端頭穩(wěn)定管體。
水下沉管施工與架空過河及頂管等施工方法相比較,施工工期短,對水體等周邊環(huán)境影響小,不影響河道景觀,施工過程對通航影響較??;但其對鋼管的焊接、防腐處理等要求非常高,且在投入使用后進行維修相當困難,因此對施工質量控制要求高,在施工中必須一次成功。本工程的沉管施工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取得了較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