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媽媽
在現代社會,身為成人的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社會分工正在被無限地細化,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有完全不了解的領域,必須借助他人的力量。而相互協作的模式也十分廣泛,小到孩子們之間的學習興趣小組,大到企業(yè)國家之間的運營發(fā)展,無一不如此。
坦白地說,請別人幫忙這件事對于大人都是羞于啟齒的。有人覺得向朋友求助的話,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在對方面前,還可能因此被抓住弱點。還有人覺得,這次他幫了我,下次我還要回報他,好麻煩……正是因為這些想法,在明明需要他人幫忙時,我們總是在猶豫。
更別說孩子們了,小臉蛋、薄臉皮,連跟別人打招呼都是個難關,向別人求助恐怕是孩子們最不愿意做的事情之一了。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會求助的孩子,往往會得到更多被關注的機會。就像那些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孩子,哪怕是站起來說錯了,老師也能關注到他對知識掌握的情況。而孩子如果只是一味地沉默,就沒有任何人會注意到他的困難和問題,更別說幫助他。
另外,向他人尋求幫助,還可以加深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孩子幫了別的小朋友,會增加自信,認為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而孩子得到了別人的幫助,自然心存感激,以后對方有困難的時候,也會站出來施以援手。一來一去,朋友之間的牽絆就更深了,所謂友誼,就是在這樣的來往中建立起來的。
在學校里,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有困難隨時可以求助朋友,那么他每一天都會過得很安心。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快樂的小團體里生活,孩子才會更有動力學習。
想讓孩子成為“會求助”“敢求助”的好人緣寶貝嗎?可以試試以下幾點:
第一,父母不要貿然上前幫忙。平日里,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遇到困難后,經常奔上前去三下五除二就替他解決了,這樣的行為看起來省勁兒省時間,但會導致孩子在以后遇到困難時手足無措,甚至毫無主見!也正是這種行為,會造成孩子膽怯自卑,覺得所有的困難都需要大人解決,不敢求助同齡人,以至于漸漸發(fā)展為“不會求助”。
第二,教孩子學會“點名”。有時候,光從表面上看,人們是很難發(fā)現他人處于困境的,所以我們要教孩子選擇一個看起來可以幫忙的人,并且準確叫出他的名字。被點名的人會下意識形成責任感,愿意幫忙的幾率也更高。當然,喊名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禮貌,不能叫人家外號,更不能大聲猛喊,否則會讓別的小朋友覺得難堪。
第三,說出求助的理由和內容。清楚地說出自己求助的理由,同時具體說明需要怎樣的幫助,對方幫忙的情緒才會更高,因為他們會在孩子開口的同時,考慮自己能幫到哪些,做出一個快速評估。
比如孩子上課時突然肚子疼,就可以對旁邊的同學說:“張同學,我肚子好疼,能不能幫我叫一下老師,送我到醫(yī)務室?”
第四,順帶表達出需要對方幫忙的程度。“親愛的孫同學,如果你能幫我,那就太好啦”“要是你能借我一下那支水彩筆,我這幅畫就有救了”……對方聽到你是如此需要他,也會更加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第五,被拒絕也不要氣餒,給他人留有余地。這一點孩子也許比較難做到,畢竟孩子的臉是藏不住情緒的,一旦被拒絕,很可能噘嘴或者甩臉色給對方看。所以要告訴孩子,同學不是父母,沒有滿足他一切要求的義務。而且求助的語氣、時機、對象都會影響求助的結果。但求人幫忙一定要誠懇,被拒絕后可以這樣說:“沒關系,下次我再找你幫忙喔!”
千萬不要因為某一次被拒絕,就讓孩子放棄了今后所有的求助意愿,也關閉了和朋友之間的善意通道。清楚自己能力的不足,明確自己真實的需求,主動友好地求助,對伸出援手的人表示感謝,這是孩子必備的生存技能,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變得越來越順利和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