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一個做新媒體的小朋友離職不久,在微信上拜托大家?guī)兔枂栍袥]有合適的公司,想盡快入職。
我跟小姑娘打過兩次交道,覺得她做事認真,能力也不錯,就把她推薦給這段時間合作的一個平臺,他們很快對接上,小姑娘歡歡喜喜地準備入職資料,可那家平臺的負責人,卻偷偷來找了我。
一開口就是致歉,說小姑娘跟他們公司的定位不大吻合,所以無法錄用她。
這明顯是個搪塞的借口,在我的再三追問下,那位負責人才發(fā)了幾張圖片給我。
那是小姑娘吐槽前公司的朋友圈:
天天晚上干到九點,周末單休還要加班,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這不是工作,這是賣身!
老員工甩鍋新員工挨罵,呵呵,這就是我們公司的文化。
連著好幾條,都是她離職之后發(fā)的,點贊的人不少,有人留言打聽那家公司的名字,她也不遮掩,如實相告。
“你也知道我們這行,本來做的就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加班挨罵熬夜還不是常態(tài)?她要哪天從我們公司走了,是不是也得把我們罵一通?”那位負責人無奈地嘆口氣,“為了招一個人,壞了公司的名聲,這責任我擔不起,請你見諒。”
我表示理解,同時提醒小姑娘,最好能刪掉那幾條朋友圈,或者改成僅自己可見也行。
沒想到她卻回得理直氣壯:“我反正都走了,受了那么久的氣,說說還不行?”
對啊,反正都走了,沒人能罵你了??墒钦f了又能怎樣呢?除了嚇走潛在的雇主外,難道還能等到前公司的一句道歉不成?
去年看世界杯的時候,被日本刷了一波兒好感。
日本隊在跟比利時的比賽中落敗,止步八強,遺憾地離開了世界杯的賽場,鏡頭掃過日本的觀眾席,一片悲風苦雨??蛇z憾完,他們還是堅持清掃了自己座席前的垃圾才離去,而日本隊更是將更衣室清理得干干凈凈,并在更衣室中留下一張小字條:謝謝你。
我自認為不是個粗心草率的人,每次無論是看電影還是聽講座,總能記著帶走手邊的所有垃圾。
但也有例外。有次趁出差的空當去看了一場電影。身后一直有小孩子吵鬧,電影院冷氣也不足,熬完那場又悶又吵的電影,散場時看到前排丟著很多垃圾,我也索性將自己手上的零食包裝放在了凳子下,心里惡狠狠地想:以后再也不會來這家了。
因為再也不會來,所以才會生出不必負責的輕慢。
我是那種因為“反正不會再相見”而難免懈怠的人,可有的人,卻是因為“反正不會再見”而更加認真地對待離別。
我有一位女友,從小學芭蕾舞,老師教她們謝幕:腳尖要微微踮起,身體左傾30度,鞠躬抬頭微笑眨眼,就連揮手的幅度都有要求。
她不勝其煩,在退場時隨便擺個pose完事,被老師拉出來特訓謝幕,她委屈地辯解:大家都等著看下一個表演呢,誰會注意我們謝幕的姿勢好不好看?
而老師的那句話,讓她記了二十年:如何上場,靠的是本事,可如何退場,靠的卻是態(tài)度。
是啊,入場的時候,誰不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恨不得將最好的自己端著捧著展示給人看??赏藞龅臅r候,卻往往難免因為不會再見,不必負責的告別感生出懈怠和輕慢。
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那并不是不可為,而在于愿不愿意做。
你離開時的姿態(tài),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是否愿意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下功夫,才是一個人的素養(yǎng)之所在。
那是一個人的選擇,更是一個人的格局。
正如《史記》中那句話: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編輯/纖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