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瓊
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發(fā)展實際上指在社會環(huán)境中不斷養(yǎng)成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的過程。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為此,教學中不能像過去的“滿堂灌”,也不能像今天的“題海術”,而是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教與學關系的和諧。學生已由被動聽講,死記硬背的角色轉入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角色,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老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組織者、學習的指導者、咨詢者。語文教學尤其要處理好講練之間的和諧關系。
一、模式內涵
(一)模式名稱(含義):三層次練習活動模式以主體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學生活動為切入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領悟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并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最終目標。每個學生都是能動性的發(fā)展著的主體,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教育者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并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二)模式構成:機械性操練——意義性練習——運用性演練
(三)模式特點:以導促練、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二、模式說明
(一)三層次的活動內容
揣摩所學的語言,進行仿寫;分角色表演展示,通過學生熟悉的有趣情景,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語言材料,讓學生自由發(fā)揮。
(二)三層次練習聯(lián)系
結合三層次練習的特點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我堅持研究教材,根據(jù)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語言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幽默的授課方式,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使整個語文教學不僅是一種語音、語調、語句的傳授和訓練,而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和智能的開發(fā),是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一層次與第二層次都圍繞課本內容的語言形式展開,當學生已熟悉語言及意義后,向第三層次揣摩語言轉化,達到能夠結合日常生活情景欣賞、仿寫,并進行運用。
三、模式實施階段
(一)明確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語文情境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因此,語文課是一門學生學習如何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實踐課程。初中語文教學目的是通過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打下較好的語言基礎,并能進行運用。
備課時,我注重確立教學目標,不定模糊目標,而是具體的,能看出通過何種途徑達到何種目的,有何意義。
結合初中生的年級特征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將導入、講授、練習、演示等環(huán)節(jié)有機的結合,注意把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融于教學之中,創(chuàng)設語境,潛移默化,盡可能的在有限的40分鐘內大量創(chuàng)造聽、說、讀、練的機會、營造語言氛圍,增強語言感染力。如一開始上課便通過歌曲,講故事等激發(fā)學生情趣,通過學過的舊知識讓學生溫故而知新,使學生體驗到上語文課是一種美的享受,讓學生迅速進入語文環(huán)境和最佳學習狀態(tài)。
(二)運用多媒體,實施立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大大增強語文課堂的成效,引人入勝。因為它使語言教學更具有直觀性,藝術性,從而大大擴展教學時空領域,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靈活和創(chuàng)新,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點面結合,充分表現(xiàn)練習的層次。多媒體有著無法取代的功效,但這不意味著創(chuàng)新就一定要拋棄傳統(tǒng),只有把多媒體優(yōu)化組合,才能最大限度的服務于課堂,優(yōu)化教學效果。
1.使用教學錄音帶或電腦音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文本,復述故事內容。使視,聽,說同步化,加深情景表述時的主觀意識,充分體現(xiàn)學生參與的作用。
2.運用課件PPT,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3.借助投影儀可以展示學生作業(yè),并能直接在上面修改,直觀性強。
4.用簡筆畫配合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語言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變抽象的語言材料為生動具體的形象。
教材的改革,其重點已由聽說轉向語言運用,使學生所學知識,整理和歸納,這不僅幫助學生消化、補充、鞏固所學的知識,拓展知識面,同時,能啟迪思維,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觀看感知材料,圍繞其內容,進行質疑,拓展、運用,將自己置身于美的享受之中。
(三)設計練習場景,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
1.設計學案,準備素材
導學案對教學幫助很大,它就像一條主線貫穿課堂,使課堂教學循序漸進,主次分明,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導學案中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能停留在讓學生讀教材、學教材,從教材中來,回教材中去的膚淺層面。導學案設計的問題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義,能激活學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因此,我精心設計導學案,依據(jù)教材內容布設的問題,層層推進,有梯度,形成有效的問題鏈。
將導學案自覺融入到教學設計的整個流程中去,使其服務于教學的目標設計。導學案的精彩決定于教學設計的精彩,良好的設計能夠確保教學流程的完整運作,能夠確保課堂生成的有效調控,能夠確保教師個性的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能動性的體現(xiàn)。
2.分組練習,合作探究
為了更好地運用導學案,我對班級進行分組。我對班中學生按平時成績分五個層次組,每當背書或輔導時,就按小組來檢查和幫教,后來,我觀摩了杜郎口中學和昌樂二中的課堂小組合作,給我啟發(fā)較大。我將現(xiàn)有的小組再按差別分組,分9個小組,每組5人,每個小組都有各層次的學生,以成績優(yōu)者為組長。這樣,以縱橫安排的小組是學生自己自由組合,即A組挑B組,AB組挑C組,ABC組挑D組。學生尋找合適的同伴組成小組,這樣的小組便于堂上合作,交流,互助。例如一5班(以學號代替名字):
一組二組三組四組五組六組七組八組九組
A層1815243722263536
B層13313320281843414
C層123444272119381732
D層739422363164014
E層523025461129945
小組合作,不僅在課堂上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也減輕了老師檢查學生作業(yè)的負擔。學生們通過互相合作,質疑理解,不僅解決了書本問題,也起到幫教效果,促進后進生的進步,
3.表演展示,小組交流
利用初中學生的好勝心,進行小組競賽,以達到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目的。首先,設計活動評價表,使活動有依托、有量化標準。其次,小組成員根據(jù)課本內容,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使內容更充實、生動。最后,師生互評,學生談收獲,使活動達到預期目的。
例如,朗讀表演。明確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30分),讀出感情、性格(40分),附帶表情、動作(20分),小組合作默契(10分)
學生展示完畢,先讓學生評議,后由老師點評小結。這樣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由發(fā)揮,達到運用的目的。
四、效果結論
語文課堂三層次練習活動的模式在實踐后效果顯著。兩年來,筆者所教的兩個班在歷次的聯(lián)考中都能排在年級前列。特別是2011屆初一1班,由入學摸底的最后一名,到第二學期末聯(lián)考躍居6個班中第3名;2012屆初一2由摸底倒數(shù)第一,上升到年級第一。學生的學習面貌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有興趣地學了。
事實證明,以三層次練習為主的課堂活動模式體現(xiàn)了主動發(fā)展的主體教育的核心,體現(xiàn)了整體性、層次性、連續(xù)性、深刻性的教學原則,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思想。要想取得教學的成功,必須使自己與學生融為一體,將機會留給同學們,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參與者盡情地發(fā)揮他們的互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各方面才能,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