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西陵山水天下佳”,這是宋代詩人歐陽修的詩句。西陵峽,是長江三峽第一峽,也是三峽中最長最美的一峽。古往今來,不知多少游客慕名而來,或溯江曲折而上,或揚帆順流而下,無不為峽中的奇觀勝景所傾倒。然而,峽底行舟竟感慨至此,若能馳車于峽峰,居高臨下一覽全峽風(fēng)光,其感受將如何呢?
自從西陵峽口的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以來,長江西陵峽北岸一條新旅游路線應(yīng)運而生了。它全長21公里,像一條彩鏈,把這段“難于上青天”的古蜀道變成了通途,使游客能在兩小時內(nèi)大飽眼福。同是游覽西陵峽,在這條云中之路上馳車觀光,同峽底行舟相比,簡直另是一番天地,更加妙趣無窮。
最近,我有幸乘車一游,觀山看水,訪古問今,不禁為沿途的奇異風(fēng)光而一驚三嘆!
葛洲壩 ?古夷陵 ?三游洞
汽車西出宜昌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葛洲壩水電工程的宏偉場景。當(dāng)汽車馳過望洲崗、夜明珠、黃柏河大橋,登上“雄當(dāng)蜀道,巍鎮(zhèn)荊門”的南津關(guān)頂,放眼東望,只見長江第一壩像橫空聳立的門扇緊鎖長江,巨輪在閘門間上下來往,高壓電塔把強大電流輸往最需要的地方?;厥孜黝?,兩岸矗立的陡壁,把江面擠成一個狹窄的巷道,萬里長江洶涌飛瀉的激流在這里奪關(guān)而出,匯入壩內(nèi)平湖區(qū),化作浩渺的碧波。高插云霄的峽山,逶迤起伏而下,在這里與江漢平原接壤。我想,古時稱宜昌為夷陵,大概就得名江到此為夷,山到此為陵的地勢。我曾經(jīng)多次乘船進峽觀光,但只有此時此地,才深深感到這一帶山河變化之奇特和葛洲壩之雄偉?!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此寫下的名句,如今已成為一幅活生生的圖畫。
車過南津關(guān),便進入西陵山的層巒疊嶂之中,汽車隨著山勢起伏,左彎右拐,在流云飛霞和綠樹濃蔭中奔馳。這一帶深谷幽靜,懸崖絕險。要不是新建的公路和橋梁跨山越峽,可真像李白《蜀道難》中描述的那樣“猿猱欲度愁攀緣”了。一到下牢溪公路橋,便見左邊危崖絕壁間有一古洞,名叫三游洞。洞中現(xiàn)存唐宋以來的詩詞、散文、題記等碑刻40余件,其中包括唐代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北宋蘇軾的梅、竹、松石刻。洞右側(cè)有一石板小道可登至山頂,山上臨江有一座石臺,傳說這是蜀將鎮(zhèn)守夷陵時所筑的擂鼓臺。當(dāng)年,劉備在這一帶聯(lián)營,與東吳相持半年之久,后被吳將陸遜用火攻破,連拔40多個營寨,滅蜀兵8萬余人。這場夷陵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守為攻、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夷陵山,既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要道,又是古今的游覽勝地,悠久的歷史,奇異的風(fēng)光,怎能不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游客呢!
天柱山 ?黃鱔洞 ?仙人橋
當(dāng)汽車蜿蜒而上,來到海拔600多米的石門時,頓覺峽洲寬闊,天高地遠(yuǎn),耳目一新。浩浩長江像一條長龍,從峽底穿過,群山層層疊疊,插入天際。山勢若切若削,若走若奔,半空飄浮的云霧變幻無窮,給峽江山水增添了神異的色彩。喇叭一聲長鳴,車身突然向下滑去,正在忘情欣賞的游客,心頭一陣緊縮,在這樣不到500米的山坡上,公路落差竟有300多米。我從窗口西望,前面就是直插云霄的天柱山,這是三峽中的又一奇觀,和巫峽神女峰齊名。
汽車急轉(zhuǎn)直下逼近一壁陡崖,游客正疑前無去路,忽然車燈齊明,汽車連續(xù)穿過三道長隧洞—— 黃鱔洞、天柱山洞和木魚槽洞,總長1073米。在下臨長江、上接云霄的絕壁上鑿洞開路,其工程之艱險可想而知。這時,我憶起了第一道隧洞下邊,有一個齊江面的古洞——黃鱔洞。相傳魯班修當(dāng)陽玉泉寺大殿時,巨大的楠木無法運去,黃鱔仙子便從這里打了個洞,因此叫黃鱔洞。玉泉寺使用的楠木,都是從這個洞流送到玉泉寺的楠木井,楠木井里至今還橫有一根楠木。這個故事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想開山鑿洞,疏通道路,縮短山水間的距離。這個美好的愿望只有在科學(xué)發(fā)達(dá)的今天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
在天柱山東側(cè),有一道橫跨山谷的山梁,名叫仙人橋。行舟從江面上看,好像彩虹凌空,氣勢宏大。乘車從上往下看,只見橋下懸崖陡絕,江濤洶涌,船帆像樹葉在江波上起落。相傳,這座橋是一個仙女的裙帶化成的。古時候,有個仙女愛上了天柱山上的一個忠實的樵哥。仙女便下界引領(lǐng)他離開塵世苦海,當(dāng)走到這道深谷邊,仙女飄然而過,樵哥卻過不去。仙女便解下裙帶,化為一道橋梁,樵哥大喜,便上橋和仙女飄上天了。從此便留下了“仙人橋”。但是,仙人橋雖然壯觀,卻比不上人造的長虹巧奪天工。汽車穿過隧洞后,便駛上了高懸在峽江北岸的干溪橋。這座石拱橋雄偉中透著俏麗,幾乎激起每個游客感情的浪花,人們對它的贊譽,已非仙人橋所能比擬的了。
筆架山 ? 三把刀 ? 燈影峽
汽車徐徐駛向江邊,只見大江對岸那如玉的“筆架山”,白如利刃閃光的“三把刀”,裹著淡煙輕霧爭雄媲美。東頭,有四座奇石佇立,像《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的形象。當(dāng)?shù)亓鱾饕欢雾樋诹铮骸皩O悟空開路在先,豬八戒牽馬過山,唐三藏合掌端坐,沙和尚經(jīng)囊上肩?!边€有一段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取經(jīng)從此路過,江里有一個龜精,馱他師徒過江。龜精請?zhí)粕诜鹱婷媲懊姥詭拙?,讓它脫殼成仙。等到唐僧取?jīng)回來,龜精聽到因作惡太多不能成仙的消息,一怒把佛經(jīng)掀進大江,吞進肚內(nèi)。孫悟空一棒砸在龜背上,烏龜就把經(jīng)書吐了出來,從此龜背上就有了裂紋,曬經(jīng)的地方名叫曬經(jīng)臺。為了鎮(zhèn)住烏龜不再興風(fēng)作浪,悟空拔下猴毛變作他師徒四人的形象,佇立在青峰頂上。這里日照長,加上山色白亮生輝,唐僧四人的奇石像燈影一樣,因而得名燈影峽。郭沫若同志游此,吟有“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lián)翩豬與猴”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