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打
在四川阿壩州理縣,藏在高山里的民宿“浮云牧場”,背倚古老羌族的圣地——白空寺,正面是終年積雪的高峰。白天,沿著白色戶外樓梯漫步,曬著暖陽,看浮云翻滾,坐在透明咖啡吧,看書喝茶;夜晚,在露天大壩圍著篝火和羌民或歌舞,或品酒閑聊,回到房間,透過水晶玻璃房,看著浩瀚星空慢慢入睡。
浮云牧場的靈魂就是浮云,在整個民宿區(qū),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駐足觀賞到。正如簡介里所說——這里,不放牛羊,只牧浮云。為了保證最佳觀賞浮云的視角,民宿內的建筑將面向浮云的地方全都打造成透明玻璃,在室內也可看云卷云舒。
浮云牧場的對面,是阿壩州的第二高峰小雪龍堡,終年積雪,與浮云構成了一幅天然的風景畫。而殘破的古碉樓,與浮云牧場內簡約的現(xiàn)代建筑并肩,這是創(chuàng)始團隊將古老羌文化保留在浮云牧場的最好證明。
浮云牧場的所在地,陽光充足,太陽從早曬到晚,因而被羌民稱為大陽山。山上只有兩個季節(jié),冬天和夏天。冬天看雪,夏天賞花,有趣的羌文化加上天然的美景,自然成了度假的好去處。
2015年6月,浮云牧場的五位創(chuàng)始人在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之后,來到了這里,看到了變幻莫測的云海,常年積雪的高山,熱情純樸的羌民,他們就決定,在此創(chuàng)辦民宿。
浮云牧場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李云東,大學畢業(yè)幾年后,他和老師余勇都有著做實體產業(yè)的想法,機緣巧合下,師生兩人結識了其他三位創(chuàng)始人,五人聯(lián)手,一同打造了現(xiàn)在的浮云牧場。
李云東表示:浮云牧場的建造初衷,是為了做一個能讓游客放松度假的地方,所以在牧場的規(guī)劃設計上,他們盡量把自然景觀放到最大,將人工痕跡降到最小,希望游客在浮云牧場能融入自然,輕松自在的休息。為此,他們選取了觀賞浮云的最佳角度:面朝雪峰,為民宿設計出3種房型,包括充滿野趣的帳篷房,簡約通透的水晶房,以及視野開闊的獨棟別墅。
12頂雙層防風帳篷,面朝雪峰,逐一排開,在保留帳篷帶來野趣的同時,也盡可能地提高住宿的舒適性。帳篷里間有兩張榻榻米,配有厚厚的毛毯,以隔絕高山深夜的寒冷,外間有個小茶幾,配上兩個懶人沙發(fā),非常適合游客休息賞云。
面對雪峰,從帳篷往下走,是水晶玻璃房。水晶玻璃房像是鑲著白邊的方形透明水缸,走進房間,屋內配有白色落地窗簾,與山間白云交相呼應。淺色木地板加上白色門框,色彩簡潔,四面透明玻璃墻保證了視野的通透,讓所有的自然風光能被完美地留在視線內。
在玻璃觀景臺上感受涼風,在透明玻璃房內聽歌賞云,在全景咖啡廳內看書品茶,這里開闊的視野,讓旅客隨時隨地都能欣賞“浮云牧場”的自然風光。
沿著露天白色樓梯往上走,咖啡色的獨棟別墅分散排列,這些集裝箱式的長方形建筑,有著羌式小院和玻璃陽臺兩種設計。羌式小院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堆砌,保留了石頭天然的顏色和形狀,在矮墻上方,農家生火用的碎木塊整齊地擺放著,充滿羌民的生活氣息,讓小院顯得親切又不沉悶。玻璃陽臺的木地板和外墻一樣,是咖啡色,三面圍著的透明玻璃直接拼接,陽臺上擺放著草藤編椅和茶幾,適合客人在此稍作休憩。
浮云牧場位于四川阿壩州理縣西山村,這里處在半高山,交通不便,在上山到達浮云牧場的途中,會經過39個回頭彎。這樣的道路運輸建筑材料極不方便,給修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建造之初,村民不理解民宿運營,不知道這個團隊會建造出一個什么樣的產品,所以不支持他們,并且阻撓施工,加大了修建過程中的困難。浮云牧場團隊只有耐心地跟村民進行溝通,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希望他們了解這個團隊做的事情。在團隊的努力下,他們慢慢獲得村民的理解,并與村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和村民之間的問題解決了,水電問題還在。山上沒有自來水,只能靠山泉水補給,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團隊從別山引20公里水到半山腰,然后用灑水車往上運。由于山上沒有動力電,在開始施工的四個月里,團隊只能使用發(fā)動機發(fā)電。后來他們協(xié)調電力部門,調節(jié)村民用地,自己買來電線和電桿,終于接通了動力電。
處理了水電問題,克服了高海拔施工,解決了道路塌方的情況,團隊一點點的將浮云牧場建立起來。現(xiàn)在除了3種風格各異的住宿房外,還修建了360度玻璃觀景臺、無邊恒溫泳池、水晶兒童房、云中秋千、高山小滑索等觀景玩耍設施。
在修建的過程中,團隊選擇保留羌民以前的殘破古碉樓。這些古碉樓就地取材,用塊石、片石加稠米漿制的膠泥黏合砌成,曾用于警戒或實戰(zhàn)防御?;膹U后的碉樓充滿歷史感,與牧場內簡約的新建筑并肩而立,一起遠眺對面的高峰小雪龍堡。作為一個外來客,浮云牧場沒有隔離羌文化,反而做了很好的融合,把這個“云上的民族”的文化保留在了牧場里。
在“浮云牧場”,全景餐廳除了提供羌族特色美食,還提供西點和下午茶,中西方美食在此交匯,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旅客的口味需求。
四川阿壩州的羌民很多,浮云牧場所在的西山村,就是一個有500多位羌族人居住的地方。羌族源于古羌,曾以牧羊聞名于世,這個古老的民族,有著獨特的燦爛文化,別具一格的傳統(tǒng)服飾,自成一體的飲食習慣,古樸典雅的舞蹈。為了保留羌文化,團隊煞費心思,為旅客開展了古式羌繡課程和古式羌笛制作課程。
浮云牧場背靠古老羌族的圣地——白空寺,徒步愛好者可以選擇徒步白空寺,在山間穿行,感受羌族文化。白空寺是羌民族地區(qū)唯一一座供奉自然白石的寺廟,它供奉著三尊自然白石——“白西西”“白郎郎”“白哈哈”,寄托著羌民族的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羌族人民有著白石崇拜,“以白為善美,以黑為丑惡”。每年農歷八月初八,羌族民眾都會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前往白空寺舉行“俄比且迪”(白石祭)活動,祭拜神靈“白哈哈”,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獸平安。
晚上,民宿區(qū)內設有羌式篝火晚會,由浮云牧場付費,請當?shù)乩先藖硖蚱す奈?,同時鼓勵年輕人參加學習,希望通過有償?shù)姆辗绞?,把這個古老的藝術留在浮云牧場里。羊皮鼓舞是一種祭祀舞蹈,由釋比(漢族稱“端公”)領舞,6~8人伴舞,表演者們手持單面羊皮鼓,通過身體轉動,將大而沉的鼓舞動起來,在雙膝不斷的顫抖中,表演“持鼓繞頭”“屈腿左右旋轉”“旋擺髖部”等“商羊步”。羊皮鼓舞沒有樂曲和歌唱伴舞,僅憑著敲擊鼓點,組合成節(jié)奏。這種粗曠但靈巧敏捷的舞蹈,充滿著古老神秘的氣息,浮云牧場讓旅客們有機會接觸到這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并通過篝火晚會和羌民進行互動。身著長衫禮服的羌民,和大家在篝火旁手牽手圍成圈,一起跳舞歡呼,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除了篝火晚會和徒步白空寺等活動,浮云牧場的羌式餐宴是感受羌文化的另一種形式。最有特色的食物就是羌式土火鍋,鍋的外形與老北京涮肉鍋相似,中空的圓臺用來通風,食物鋪在四周的圓環(huán)里,底下有灶,用來放炭火,加熱食物。鍋內的肉食選用牛羊肉,再加以新鮮蔬菜輔助,豐富口感。最后在食物上方撒上香菜和辣椒,一紅一綠點綴其間,讓人食欲頓開。
浮云牧場除了自己本身所擁有的特色以外,羌族的文化內涵也為這個民宿增光添彩,這是羌民對浮云牧場尊重羌文化最好的回饋。在這樣一個包容的民宿里,靜可以看書思考,動可以徒步戲耍,正如王維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