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瑞
(核工業(yè)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000)
拱腳是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的關(guān)鍵受力部位,橋梁的拱肋、縱梁、端橫梁、支撐均交匯于此[1],因此,拱腳部分應力分布較為復雜,而通常在進行系桿拱橋整體計算時,均采用桿系模型,而傳統(tǒng)的桿系模型僅能出計算各個桿件的內(nèi)力,并不能精確計算出拱腳的應力分布情況[2];所以在進行拱腳設計時,應清楚的了解拱腳的應力分布情況及變化規(guī)律。
應力配筋法[3]可以直接根據(jù)應力云圖進行構(gòu)建的配筋,同時根據(jù)應力云圖驗算結(jié)構(gòu)配筋是否合理,本文通過最不利工況下拱腳的主拉應力云圖,對拱腳進行普通鋼筋驗算。
該橋為主跨100m的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橋面寬22.6m,矢跨比f/L=1/5,其中 f=20m,L=100m,拱軸按二次拋物線變化,拱肋截面啞鈴型截面,上鋼管與下鋼管均采用Φ1100×16mm鋼管,鋼管間距1.5m,腹板采用16mm厚鋼板,間距0.6m,鋼管及腹腔內(nèi)均填充 C50低收縮微膨脹混凝土,縱梁截面尺寸為 1.5m×2.0m,在端部為變高截面,端橫梁為2.0m的箱型截面;縱梁及端橫梁內(nèi)均布置有預應力;
鋼管采用Q345qC鋼材,管內(nèi)填充 C50微膨脹混凝土,縱梁、端橫梁均采用C55混凝土,預應力采用Φs15.2鋼絞線;
本次計算采用Midas FEA3.6,根據(jù)“圣維南原理”[4],為了避免局部模型端部的應力集中,拱肋及縱梁均取15m長,但是實際分析結(jié)果僅僅查看拱腳10m范圍內(nèi)的應力分布情況(即圖1中藍色部分),有限元模型采用四面體網(wǎng)格單元,有限元模型總共69884個單元,20907個節(jié)點。預應力鋼束采用植入式鋼筋線單元模擬,預應力按照設計圖紙進行布置,如圖2所示,并按照實際張拉應力進行張拉;
圖1 有限元模型
圖2 預應力空間布置圖
將局部模型中各桿件端部截面與截面形心位置處的主節(jié)點剛接,通過桿系模型提取各桿件在端部的內(nèi)力,并將該內(nèi)力施加相應的主節(jié)點上;本次分析選取四個最不利工況,分別為①拱肋拱腳軸壓力最大工況②拱肋拱腳負彎矩最大工況③系桿端部軸力最小工況④系桿端部彎矩最大工況。
通過有限元分析得到拱腳在四種最不利工況下正應力、主壓應力、主拉應力,C55混凝土0.6fcd =22.2Mpa和fct=5Mpa作為應力控制指標,F(xiàn)EA應力結(jié)果中拉應力為正,壓應力為負(本計算中未考慮普通鋼筋的作用,主拉應力采用應力配筋法驗算)。
圖3中僅僅給出了工況一作用下拱腳應力分布,并在表1中列出了各個工況下拱腳最大應力;
圖3-1 拱腳正應力
圖3-2 拱腳主拉應力
圖3-3 拱腳主壓應力
通過有限元分析得到拱腳應力的分布規(guī)則:拉應力主要出現(xiàn)在拱座斜背側(cè)以及系桿變截面圓弧段,且最大拉應力出現(xiàn)在系桿變截面圓弧段所在斜截面位置處,較大壓應力主要出現(xiàn)拱座下側(cè)邊緣角點以及下鋼管與混凝土接觸的界面區(qū)域。
表1四種最不利工況有限元分析結(jié)果
在工況3作用下,拱腳圓弧變截面位置處的主拉應力最大(未配置普通鋼筋),達到了2.4MPa,采用應力配筋法進行主拉應力驗算。通過FEA篩選出應力主拉應力大于1.419MPa的拱腳區(qū)域,如圖4所示,并標出其主拉應力方向,可以發(fā)現(xiàn),最大主拉應力幾乎平行于拱腳前斜邊,根據(jù)該圖測量出該區(qū)域的寬度為2.78m;在拱腳橫向厚度取0.2m,并針對該區(qū)域進行應力配筋驗算。
將該區(qū)域按九段劃分,并標出各段的應力值,如下圖5所示;
從而計算得到由鋼筋承擔的拉力設計值;
根據(jù)“水工規(guī)范”[5];
式中,K為承載力安全系數(shù),取2.0,fy為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HRB400鋼筋取為330MPa,T為由鋼筋承擔的拉力設計值;
而拱腳在該方向采用直徑25,間距12cm的鋼筋,在2.78m范圍內(nèi)為23跟鋼筋,面積為 23×490.9mm2=11290.7 mm2,由此可見,按照應力配筋法,滿足計算要求。
圖4 主拉應力方向圖
圖5 最大主拉應力分段圖
(1)通過四種不同工況分析得到,系桿端部的最大正應力為 6.5MPa最大主壓應力為16.7MPa,均滿足抗壓應力控制指標,拱腳的最大主拉應力為1.88MPa,按照應力配筋法驗算拉應力控制指標;
(2)在縱梁端部軸力最小工況下,主拉應力為主要控制指標,且最大拉應力出現(xiàn)在拱腳圓弧處,在設計中應尤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