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安 范亞杰
構圖課程是高等美術教學的一門基礎課程,是美術學各專業(yè)方向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以往構圖課程的教學大多局限于構圖的單一訓練,考慮的是繪畫諸元素的點、線、面在畫面里的組織與訓練,畫面中黑白灰的歸納處理,研究圖形在畫面的綜合處理和構成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較單純、較純粹地提升構圖意識和構圖能力,但是怎樣使各專業(yè)方向的學生在構圖訓練中結合專業(yè)特點,運用基本專業(yè)的藝術語言特征進行構圖訓練呢?在提升構圖能力的同時,學生對藝術語言的體驗和運用要有感性認識,充分開拓專業(yè)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水彩畫是一門富有個性的畫種,其運用水溶性材料的特殊性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以水為媒介,其干濕效果、水色的滲透和碰撞等自然具有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本文通過水溶性材料與構圖知識兩者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增強想象力,開拓自己的藝術視野,增加藝術創(chuàng)作力,促進學生今后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特征,運用水溶性材料的特殊性能與構圖知識進行抽象而富有想象力的構圖創(chuàng)作。
一、形的認識和歸納
構圖是指把許多因素組合在一起,形成配合又對抗、變化而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結構體。對形的歸納是學習構圖的開始,人們可以通過基本形的歸納來明確畫面的形式關系,掌握畫面呈現(xiàn)的總趨勢。其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優(yōu)秀的油畫、水彩等作品,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例如,米勒的《拾穗者》(見圖1)是一幅人物場景作品,第一步則要觀察畫面,找出畫面中心,經過思考后,通過物體呈現(xiàn)的總趨勢,把人物歸納成幾何形,用鋼筆或馬克筆把主體物的邊緣線相連接,從而得到不規(guī)則的幾何圖形,而遠景也使用同樣的方式歸納成幾何形態(tài),從而得到畫面效果
(見圖2)。
薩金特的《威尼斯風景》(見圖3)是一幅自然風景作品,在進行趨勢歸納時,可把中景的所有建筑看成一個整體,把建筑物的邊緣線連接后得到不規(guī)則的幾何形,這時可把天空與地面看成另一個層次(見圖4),這樣的歸納方式可以讓畫面層次分明,一目了然,也可鍛煉學生快速且準確地找出畫面的主次關系。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與難點是:讓學生排除細節(jié)的干擾,通過觀察畫面元素的主次、節(jié)奏與層次變化,其進行思考后把復雜的細節(jié)和線條看成一個簡單整體,只求大的形體趨勢,只有歸納成幾何形后才可以了解畫面的基本信息與原始構成形態(tài)。
二、黑白灰元素與水溶性材料的結合
在作畫過程中,黑白灰的提煉尤其重要,因為明度的不同,所呈現(xiàn)的黑白灰色階也不同。對于一幅作品來說,運用好黑白灰不僅可以增強對比,也可以產生豐富的節(jié)奏變化。所以,作畫期間,人們需要正確地認識、理解黑白灰在畫面中的關系,使得黑白灰在畫面上有效發(fā)揮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水溶性材料的使用顯得尤為關鍵,怎么樣在畫面黑白灰的處理中呈現(xiàn)水溶性材料特征,水溶性材料的特征效果怎樣在畫面中發(fā)揮作用,是這一步的重點,同時也是這一實驗的目的。
物體都有固有的黑白灰,圖5是張風景照片,通常,人們習慣通過對象的固有色來提取黑白灰,但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調整,根據畫面的需要,自己設定整個畫面的黑白灰層次,然后重組。如圖6所示,天空與遠山是灰色部分,中景的建筑是整張畫最重的部分,瓦頂則是黑,墻壁則是白,成為對比最強烈的部分,而草地則成為灰的部分。如圖7所示,建筑與前面的植物看成了一個整體,都是黑的部分,天空與遠山成為灰色的部分。而圖8中,天空和植物都成了黑的部分,反而遠山與建筑成了白的部分。之后,根據水溶性顏料的特性,經過色彩互相碰撞與交融、干濕的結合,形成了特殊的肌理效果,也得到了具有構成感的畫面形式。
這些歸納方法完全沒有考慮光線因素的影響,個人主觀地、想象地設定黑白灰關系。這樣的處理或許不符合真實視覺,但可以強調主題性和空間性,也更好地表達畫面趣味感。當明白人是繪畫主體時,人們就可以主動地表達自由且多元化的繪畫語言,也就明白了繪畫創(chuàng)作和拍攝電影是一個道理,因為畫者就是這張畫的“導演”、操控者、組織者。畫面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由畫者來操控。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點與難點是:學生需要客觀地分析畫面的黑白灰,不要受太多細節(jié)的干擾,把相近明度的部分歸納成一個層次,再次主觀地運用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富有張力且趣味性的畫面。
三、運用色調的冷暖變化呈現(xiàn)畫面節(jié)奏
這一環(huán)節(jié)運用水彩、丙烯等水溶性材料歸納色彩的冷暖傾向,人們需要通過色彩的色相來審視對象。如果把色彩冷暖色相的值分別比喻成兩個閥門,人們可以把兩個閥門的值開得都很大,這樣就會得到強烈的對比,也叫絕對冷暖;可以把冷暖色相的值同時開得稍弱,這樣就成了弱對比,也叫做相對冷暖;也可以把冷色相的值開得稍小,而暖色相的值開得稍大,再或者可以反而代之,經過藝術家的主觀調整后,可創(chuàng)造出與實景不同的色彩效果。這些舉動的最終目的是有意地拉開冷暖色調的對比程度,形成色彩的節(jié)奏感。
畫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隨意地根據畫面需要來歸納色彩的冷暖,把自然界繁雜的色彩歸納組織成有次序的冷暖關系。同時,運用水溶性材料、工具進行色彩的歸納構圖訓練,其間通過水溶性材料涂抹實驗,體會水溶性材料帶來的樂趣與特殊變化。這個方法可以應用于平常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中。圖9中,遠景是暖綠色和暖黃色,而前景是較冷的灰紫色,如果單看背景的綠色和黃色,給人偏冷色調的感覺,但是相比前面的灰紫色,就顯得較暖。所以,通過對景物的冷暖歸納,色彩純度與冷暖色相的值得到降低,形成了弱對比的色彩節(jié)奏。
如圖10所示,先用橘黃色描繪出建筑清晰的輪廓線,在底未完全干時,再用純度較高的藍色點綴建筑細節(jié),兩種顏色碰撞,使得畫面色彩飽滿,冷暖關系對比強烈,筆觸也自然有力。這是因為畫者有意拉開了色彩的冷暖對比值,從而提升色彩純度,形成了強烈的色彩節(jié)奏。此幅作品運用了水溶性材料的濕畫法,并結合構圖訓練,因此畫面中的點與面具有水溶性材料的特殊美感。
四、運用水彩顏料的特殊性能與構圖知識進行構圖創(chuàng)作
水彩畫是帶有靈性的畫種,與油畫和粉畫附著沉膩感的媒介不同,因為水為媒介所呈現(xiàn)的流動感、滲透、碰撞使得水彩畫似夢非夢,具有抒情性與超脫感。水彩畫有天然的透明性,在水和透明顏料的交融下顯得晶瑩剔透,輕盈明澈,具有回味無窮的情趣,再加上雪白的水彩紙反射,作品更能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清新感和空靈感。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借助水彩顏料的特殊性能與之前學過的構圖知識相結合歸納畫面,不僅要追求水彩材料的干濕特性對比,還要創(chuàng)作出富有想象力且抽象的畫面構圖,用透明水彩在水彩紙上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力。如圖11所示,在這幅豎構圖的實驗中,背景采用藍灰色調濕畫法進行暈染,形成透明且有肌理的效果,等背景干了以后,再用干畫法著色于前面的物體,運用巧妙的點、線、面來組織畫面中心,從而實現(xiàn)近實遠虛、干濕結合的畫面節(jié)奏效果。
而在圖12中,將底色暈染在畫面上,在顏料未干時,使用重色進行畫面中心的刻畫,顏色互相碰撞后,得到了淋漓而生動的畫面效果。另外,水溶性材料與特殊材料相結合的實驗也是相當有趣,形成了抽象而豐富的畫面形式感。如圖13所示,先將水彩紙打濕,然后用水彩顏料大面積潑灑,在顏色快干時,用塑料袋按壓在畫紙上,這時可以手動調整自己需要的畫面形狀,等顏色干透后,得到了特殊的肌理效果,這時可以對凝結后的畫面效果進行再加工、修飾,要注意虛實、明暗的處理等。另外,可以利用蠟筆涂抹、灑酒精、使用牙刷噴灑等方式營造畫
面氣氛。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重點與難點是:運用好干、濕、干濕結合各畫法來進行創(chuàng)作,對于水的流動性、顏料的不可預見性、時間的掌控性與特殊技法的多元化效果,需要多體會,多思考,多實踐。
五、結語
通過水彩專業(yè)班的構圖課程教學訓練,學生不但掌握了構圖畫面的各基本要素,提高了綜合處理能力,而且加深了對水彩畫各處理手法的感性認識,對本專業(yè)的藝術語言也有了深刻的體驗。更可貴的是,這種把水彩語言運用與構圖意識綜合訓練相結合的手段,使學生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可以從水彩專業(yè)的角度觀察生活,表現(xiàn)生活,為今后的專業(yè)學習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