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荷 曲飛
但凡接觸過古典小說的讀者,都聽過“十八般兵器”的說法,但具體是哪18種,則說法不一,《大保鏢》中講的版本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版本來自《水滸傳》: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教起。哪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杈。
綜合各版內(nèi)容來看,這是個異常豐富的武器體系??梢园垂艟嚯x分成短柄、長柄、投擲、遠射等多種,也可以按傷害方式分成砍殺類、穿刺類、打擊類等,實在是當?shù)闷稹傲宅槤M目”這4個字。
在史料典籍中,十八般兵器的概念應(yīng)該是明代提出的,除了《水滸傳》,明朝博物學(xué)家謝肇淛的《五雜俎》出現(xiàn)了“十八般武藝”,抗倭名將唐順之也在《武編》中提到“武藝一十有八”。不過歷史上,這些兵器是陸續(xù)出現(xiàn)的,而且并不全用于實戰(zhàn)??傮w來說,外形越樸實無華的,實用性越強,出現(xiàn)得也越早;越繁復(fù)華麗的,實用性越差,出現(xiàn)得越晚。
最早出現(xiàn)的兵器很可能是弓箭。《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典籍都稱,黃帝的后代“揮”從天上的星辰中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矢,被任命為“弓正”的官職,又稱“弓長”,這就是中國第一大姓“張”的由來?!耙摹边@個字也是由“大”“弓”組成,看起來像一個人背著一張弓,《說文解字》稱它“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先秦典籍用這個字稱呼那些活躍于東南地區(qū)的部落,很可能是他們的弓箭讓中原王朝的軍隊吃了不少苦頭。
弓箭之所以能最早出現(xiàn),估計是源于它的高性價比。它先用于狩獵,遠射的能力保證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不至于被兇猛的獵物傷到。而且在還沒有金屬的上古時代,人們只要用木材就可以制成弓身、箭桿,再加上獸筋、繩索制成的弓弦,骨或石制成的箭鏃,羽毛制成的尾羽,一副弓箭就出爐了,即便是發(fā)展到先秦時期,也不過是把骨石箭鏃換成銅鐵箭鏃,變化基本不大。
矛的外形和用法眾所周知,歷經(jīng)千年都沒有大改變,只有長度隨時代變化。它在先秦分為酋矛、夷矛兩種。鄭玄解釋稱,“酋”通“遒”,后者有“迫近”的意思,指短矛,“夷”則有“長”的意思。漢魏時期馬戰(zhàn)取代車戰(zhàn),又出現(xiàn)了矟,“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有人考證約合4.15米,由于“矟”與“蛇”讀音相近,還被訛為“丈八蛇矛”。再往后的唐代,矛的長度又開始縮短,材質(zhì)也由銅變?yōu)殍F,既節(jié)省金屬也更實用,槍由此出現(xiàn)了。
另一種主力兵器——刀,早在商代就已出現(xiàn),但都是短刀,推測為刑具和禮器,周代更多是作為工具,比如書刀(刀筆吏)、廚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西漢時期才步入一線兵器的陣容,只是外表并不是人們熟悉的那種“大砍刀”造型,反而更像劍:長度達一米左右,一邊開刃,另一邊有厚脊,尖端形成鈍角,末端是一個鐵環(huán),乍看上去就像一把長長的鑰匙,這種刀被稱為環(huán)首刀。當時騎兵取代車兵,鐵兵器取代銅兵器,韌度大大提升,騎兵終于可以在沖鋒時痛快地當頭劈下,殺敵效率提高了許多。
到了唐代,長柄的陌刀也開始出現(xiàn),重達五十斤,身強力壯的步兵揮舞起來甚至能砍得人馬俱碎,顯然這才是青龍偃月刀的前身。宋代工匠們又給直挺的刀身加上了弧度,稱為“手刀”,“大刀片”總算出現(xiàn)了。
打擊類兵器的歷史也很悠久,鞭锏的前世就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的“殳”,它類似于棍或杖,青銅殳首有棱無刃,可以套在竹木柄上。由于宋代士兵鎧甲都有逐漸厚重的趨勢,槍矛刀劍越發(fā)難以造成傷害,鞭锏這兩樣兵器相繼加入十八般兵器的陣營。
錘也早已以“椎”的形式出現(xiàn),只是在先秦時代,除了竊符救趙、博浪飛椎等行刺的場合,并未成為軍隊廣泛配備的制式兵器。直到南北朝,游牧民族南下才促使“錘”得以普及,契丹、女真等異族最喜歡這種兵器,稱其為骨朵。它一來勢大力沉,二來不需要多高的鍛冶技術(shù),要是工藝稍微講究點,能給骨朵加上刺,殺傷力又可以上一檔次,這就是“蒺藜骨朵”,即狼牙棒,足以讓本就處于下風的宋軍更無還手之力,只能發(fā)出“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之類浸透血淚的自嘲。
不過,當時的錘遠沒有京劇連環(huán)畫中那么大,錘頭只有一點,仿佛權(quán)杖一般。這種兵器的重心太靠前,掄出去就很難收回來,所以人們在保證殺傷力的前提下,會最大限度地減少其重量和長度。
除了以上這些大規(guī)模配備于軍隊中的兵器,十八般兵器中的其他成員在戰(zhàn)場上運用都不普遍,基本可以分三類:
第一類是生活中的工具演變而來,比如斧(伐木)、叉(漁獵)、耙(農(nóng)耕)、棍棒,其實前面提到的弓箭、刀也是這樣,不過人家最后憑實用性成功蛻變,只留下這些不好使的兄弟繼續(xù)混跡于民間,其中《水滸傳》中的棍棒最有代表性。宋代推行禁武政策,禁止民間私藏各種兵器,棍棒就成了那些不安分的“社會人”的最愛。這種兵器如果練得好,打起架來完全可以造成骨折、內(nèi)臟損傷等嚴重后果,木材又得來全不費工夫,官府根本禁不住,只能干瞪眼。于是《水滸傳》中就有了史進月下舞棒、林沖棒打洪教頭、武松帶哨棒上景陽岡等好戲。
第二類是儀仗兵器。這其中首推鉞,它和斧很像,只是鉞身更寬闊、外形更華麗,先秦時期用于斬首等刑罰,因此象征著君王的威儀。武王伐紂就是左持黃鉞、右秉白旄(白色牦牛尾,其實是當時的旗幟),發(fā)表主題為“各部族精誠協(xié)作,推翻帝辛腐朽統(tǒng)治”的重要講話——《牧誓》。
還有的兵器是之前用于實戰(zhàn),后成為儀仗兵器。戈的近親——戟,就是這樣,它在先秦和漢代都有大規(guī)模使用,外形只是一個簡單的“卜”形,漢代逐漸成為騎兵的武器,也改為鐵制,橫出來的“援”變?yōu)橄蛏下N。后來它也因用法復(fù)雜被淘汰,逐漸演變成《三國演義》里那種花里胡哨的樣子,主要用作儀仗。情況類似的還有錘,它到了儀仗里成了“金瓜”。
第三類就是真正的冷門兵器,比如鉤。典籍中常見的“吳鉤”,其實是一種彎身的劍,這里不多討論。評書里鉤的前身,可能是漢代一種很流行的奇門兵器“鉤鑲”,一般配合刀劍使用,既能像盾牌一樣格擋對手兵器,也可以用彎鉤把對方兵器牽引開,還可以用尖刺進攻。同樣,過于復(fù)雜的用法,導(dǎo)致它只能曇花一現(xiàn),它后來又在武俠小說中借尸還魂,演變?yōu)椤稌鴦Χ鞒痄洝分嘘惣衣宓莫氶T兵器“劍盾珠索”中的“劍盾”。
(摘自《搜歷史窺探你所不知道的歷史趣人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