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君書店看書,由于工作習慣,一旦遇到國外的古代年份,就不自覺地要將之對應到國內是何朝何代。一次遇到“公元457年”,便說了句“公元457年該是中國的什么朝代”,這時旁邊一位大叔隨口說道:南朝宋,其時年號大明。驚訝之余,某君一窺這位大叔:黑框眼鏡,消瘦臉型,稀疏頭發(fā)。像極了電影 《有話好好說》里的李保田。
段子歸段子,我想這大概就是中國讀書人的標準像吧??赡茏x書人視力水平總要差點的,否則挑燈夜讀、手不釋卷甚至“三上讀書法”這些詞匯就失去了一些意義。配戴眼鏡,幾成為讀書人外貌長相的一個特征。很容易想到另一群人——勇猛的武將,最深入我心的有二人:張飛和李逵。我覺得有意思得很,這二人脾氣性格不說,外貌上簡直如一個娘胎里蹦出來的。想想若是要他們讀書讀出個所以然或者總是拿筆寫寫畫畫,那個場面一定會讓人覺得不協(xié)調。
有點奇怪,人的長相難道決定了身份、職業(yè)不成?不同脾氣性格的人似乎光從外貌上就能定性乎?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有人總結了人是要以“群”分的。有科學家業(yè)已證明,人長時間在一起工作生活,即使脾氣性格不同,長相也會慢慢接近。“夫妻相”其實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所以“人以群分”便不難理解了。名人之間互有臧否,也多有惺惺相惜令人感佩的故事。如魏猛克與魯迅間即是一例。魏猛克因畫與魯迅結緣,后來雖有齷齪,但被稱為青年之友的魯迅先生以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扶持他,也算得上魏猛克人生中的明燈了。這魏猛克臉上棱角分明,眼神中似也是“硬人”一位,真不知道是否巧合,從相貌上說這二人又是同一類人。本期還談到了兩位老者:老舍與齊白石之間的一段往事。二位都是熱愛生活之人,一臉的柔和、與世無爭,走到一起相談甚歡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
“以貌取人”是錯誤的,但有時候可以是了解、認識一個人的途徑之一。李敖先生桀驁不馴,實在是倜儻風流的才子。這點從他的長相便能窺知一二。看看李先生年輕時期的照片,絕對的帥哥一枚。大美女胡因夢與他的故事,即使二人的婚姻短暫得如劃過長空的流星,但卻足足談到李先生去世。那段揶揄胡因夢的“廁上故事”,讀完《我的領居李敖二三事》,才知道“揶揄”得有多正常??此婆c我們遙不可及的李先生以一位居家男士的形象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那張時時閃現(xiàn)狡黠的臉才讓人覺得親近如鄰家大叔。
其實人的長相并不完全固定于父母的基因,后天的各種經歷是可以再次雕琢它的。多讀書,并不一定只會近視,它還能提升一個人整體的氣質;就像整日沉湎于煙酒牌桌,那人的外形多半是萎靡不振的,何談氣質?多做有益的事,與胸懷大志熱愛生活的人交朋友,獲得的多是正能量,那么你的脾氣性格、舉手投足自然也會使人愉悅!
歐陽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