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亮 賈巨才 童筱婷 許耀元
陳獨秀,原名乾生,字仲甫,族譜名陳慶同。陳獨秀是五四時期所用的筆名。
陳獨秀在世的半個多世紀,正是國內外風云翻滾的大動蕩年代,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加緊了對古老中國的殘酷壓迫和掠奪,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震撼了陳獨秀等青年愛國人士的思想。這場戰(zhàn)爭給中國人當頭一棒,使得國人紛紛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自1901年,陳獨秀相繼五次赴日留學,目的是想用外國先進文化改良中國封建文化,喚醒民族自覺。留學經歷使陳獨秀大開眼界,他割發(fā)代首以表與清朝統(tǒng)治的決裂氣勢,并企圖讓中國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他的思想轉向了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陳獨秀追求正義與進步,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致力于思想啟蒙,他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為喚醒每一個中國人而搖旗吶喊。他領導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積極在工人和學生中間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成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一、領導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思想和組織基礎
以創(chuàng)辦《新青年》為標志,陳獨秀以新的姿態(tài)成長為一名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fā)起并領導新文化運動;二是全面引領了新文化運動的走向;三是影響和團結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先進分子,進而發(fā)展為五四運動的中堅力量。
陳獨秀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是極具叛逆性格的知識分子。他傾注全部心血的《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股熱潮,且久久不能散去,直至1926年7月終刊。他以《新青年》雜志為載體,以青年群體為對象,以法蘭西為標桿,以民主、科學為利器,以倫理、文學、教育、社會等革命為內容,以思想啟蒙為任務,立足當下,謀劃長遠,從而形成了《新青年》獨特的辦刊理念。陳獨秀以《新青年》以及后來與李大釗一起創(chuàng)辦的《每周評論》為載體,引領新文化運動向激進、希望、改革發(fā)展。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意欲用“尊孔復古”復辟封建帝制,立即引起了陳獨秀等知識分子的極大憤慨,紛紛撰文批判封建綱常倫理是奴役人民的工具,指責袁世凱獨斷專權、倒行逆施的罪行,批判封建迷信思想是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毒藥。陳獨秀大刀闊斧對落后腐朽思想內容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震驚了國人的思想。陳獨秀這種堅決而徹底反封建主義的戰(zhàn)斗精神,影響了許許多多有志之士投入到反封建的斗爭中,使長期禁錮國人思想的封建統(tǒng)治遭到重創(chuàng),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掃清了道路。
新文化運動對作為新價值觀的“科學”與“民主”的倡導和對作為舊價值觀的孔子、孔教、儒家綱常的批判,為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在中國思想界的凸顯與確立創(chuàng)造了思想環(huán)境。除此之外,陳獨秀也對文化表現形式展開了變革,從1918年1月開始,《新青年》的文章改用白話文,采用近代化的標點符號。《新青年》的文章內容新穎豐富,作者隊伍年輕雄厚,《新青年》成為全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雜志。
陳獨秀從以往歷次革命失敗的教訓中認識到,過去革命的失敗首先在于沒有喚起“多數國民之自覺”。而新文化運動,就是一場空前的造就人、培養(yǎng)人的運動。當時,聚集在陳獨秀和《新青年》周圍的是一大批先進青年,他們對革命充滿希望與斗志,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中國落后的現狀。這些先進知識分子心照不宣地以《新青年》為主陣地,抓住現實政治的要害,發(fā)表了一篇又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及時報道時事政治,鞭辟入里地對舊文學進行無情的鞭撻,把近代中國的思想發(fā)展及其斗爭,推進到堅決、徹底的反對封建主義斗爭的新階段。
二、親自參與和領導五四運動,成為運動的“總司令”
陳獨秀以各種方式發(fā)動并參與五四運動的整個過程,推動五四運動走向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同許多的愛國青年一樣,陳獨秀從巴黎和會的結果逐漸看清了帝國主義的真實面目,使他從以前對于帝國主義的幻想中醒悟過來,認識到依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在巴黎和會的結果傳入中國之后,陳獨秀便在《每周評論》上寫了號召人民“直接解決”的評論:“巴黎的和會,各國都重在本國的利益,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總統(tǒng)十四條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薄拔铱催@兩個分贓會議(即巴黎和會及國內正在上海召開的南北和會),與世界永久和平,人類的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萬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起來直接解決不可。”這樣,不僅讓人們對巴黎和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而且動員人民直接起來把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和腐敗的對日外交的政府。陳獨秀一針見血的指出,曹、陸、章這些腐敗官員只是被帝國主義和當權者利用的機器,最根本的是北洋軍閥政府與帝國主義沆瀣一氣,出賣本國利益換取自己私利,從而放縱帝國主義胡作非為。在整個運動中,陳獨秀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從巴黎外交失敗這一現象想到了我們中國的存亡問題,并呼吁人們起來直接進行民族自衛(wèi)。巴黎和會不僅引發(fā)了五四運動,而且也刺激了中國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前途,由此而激起了社會主義新價值觀在五四運動后中國思想界的凸顯確立。
6月8日,陳獨秀又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了《研究室和監(jiān)獄》一文,號召青年學生在與帝國主義、反動政府的斗爭中要有不怕流血、不怕殺頭的無懼無畏的坦蕩胸襟。陳獨秀在推崇科學與文明、獻身人類解放事業(yè)的斗爭中,身先士卒,鼓舞著學生們的斗志。6月10日,陳獨秀親自散發(fā)由他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的傳單,聲稱“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鼓動人民站起來,是陳獨秀為五四運動制定的行動宣言。
從5月4日至6月上旬,陳獨秀利用《新青年》和《每周評論》這兩個主陣地,密集撰寫文章,言語激烈,支持學生的抗議斗爭,開辟“山東問題”專欄,報道和評論山東問題的實質意義,及時總結運動的情況和經驗,指導運動的發(fā)展,僅在《每周評論》上刊載的各類文章和短評就超過40篇。經過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主體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新的特征、形態(tài)和氣象,進入新階段??梢哉f,陳獨秀是當之無愧的五四運動“總司令”。
三、鞏固和發(fā)展五四運動成果,組織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使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陳獨秀等一批有著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通過創(chuàng)辦干部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力量,加大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力度,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武裝是隊伍建設的前提。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各種學派競相在中國存在和發(fā)展?;趯ι鐣髁x不同的認識,便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大論戰(zhàn)。首先進行的是以陳獨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與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者的論戰(zhàn)。馬克思主義者指出解決中國社會現狀的根本辦法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就是用革命的方法來改變社會經濟基礎,通過階級斗爭來推翻舊制度;胡適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讓步主義,是不徹底非根本的謬誤。其次展開的是馬克思主義者同張東蓀、梁啟超等為代表的假社會主義者的大論戰(zhàn)。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批評張東蓀的基爾特社會主義是一種與資本主義妥協(xié)的改良主義,不可能解決社會問題。而且社會主義是一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世界已進入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中國非依社會主義的方式和組織生產、發(fā)展產業(yè)不可。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大論戰(zhàn)提高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地位,直接影響了中國人堅定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陳獨秀認為堅持走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建立中國共產黨,無疑是正確的。這就使得在中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書齋里的學問,不再只是一種僅能解釋世界而不能改變世界的理論,使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建時起就是一個有思想、有理論、有哲學基礎、有奮斗理想的革命黨,這與舊式起義的農民、近代的資產階級政黨明確地劃清了界線。
創(chuàng)建共產主義小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干部基礎。1920年春,陳獨秀在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的幫助下,結合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以及中國革命的現狀,討論了成立中國革命政黨的各種問題。 5月,陳獨秀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隨著研究會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8月,經過層層努力,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與此同時,李大釗在北京也成立共產主義小組。經過陳獨秀與李大釗南北相互配合,以及與各地的共產主義者聯系,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北京、濟南、長沙、武漢、廣州等地的共產主義小組陸續(xù)建立,陳獨秀還組織法國的中國留學生開展建黨活動,并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為有統(tǒng)一的行動綱領,陳獨秀便把《新青年》改成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又主持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宣言》,作為吸收黨員的標準,同時作為黨員的學習指導文件,教育黨員、統(tǒng)一黨內思想。廣大知識分子堅定了目標,成為了黨的干部和革命事業(yè)的中堅力量。
陳獨秀親自到工人群眾中去介紹馬克思主義,指出資產階級剝削的實質,積極呼吁工人群眾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陳獨秀為了深入工人階級群體中,便從北京來到當時中國工人最集中的上海,到工廠、到碼頭、到各種勞動團體中去了解工人的生活現狀,調查工人罷工情況以及工會組織的情況。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工人的培養(yǎng)和教育,在陳獨秀的帶領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還創(chuàng)建了《伙友》、《勞動界》等期刊,陳獨秀發(fā)表了不少見解,向工人說明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勞動者通過社會革命創(chuàng)造“工人的中國”等基本觀點。用通俗易懂的理論和生動的故事啟發(fā)引導工人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在陳獨秀的努力下,覺悟的工人階級在1920年11月成立了上海機器工會及印刷工會等組織,這是中國真正的工會組織,自此中國具有了扎扎實實的階級基礎。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一大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