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剛
家國情懷、民族信仰是近幾年高考作文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主題,總體上以厚重感與鮮活性兼具的材料、新穎而靈動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時代主題,正面而巧妙地傳遞價值觀念。
【命題預測】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某高中開展“新中國老物件展——紀念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交流活動,同學們紛紛響應,把家里的“傳家寶”帶到了學校,有的帶來老版的人民幣、糧票、電報,還有的帶來老式的電熨斗、鐘表、大哥大、BP機以及老式照相機、老照片等,這些家庭物品看似簡單,卻代表了每個中國人最樸素、動人的家國情懷。這些老物件經(jīng)過時間的淘洗,顯得愈加熠熠生輝,成為我們寶貴的財富。
2019年,我們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新時代的青年正處于這個歷史與未來的時間節(jié)點。作為一名高三考生,老物件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讀】
本題涉及考生如何認識老物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作用,既涉及情感判斷,又讓考生思考新時代新青年如何認識和理解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歷史背景。本題既有人文厚重感,又有鮮活的生活氣息,可以引導考生以最具生活氣息與親和力的題材講述有溫度的故事,表達理性思考。
考生要避免宏大敘事,寫作應該小切口,接地氣,深挖掘。在寫作時,應首先明確觀點(情感態(tài)度)。文體上,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議論文,但一定不能寫成“四不像”。行文結構上,可在第一段開門見山點明何為老物件,接下來從感觸與思考的角度來展開具體敘述或議論,可從當下的角度展開,聽媽媽(爺爺、奶奶等)講過去的故事;也可從自身經(jīng)驗體會出發(fā),舉例論述“老物不去,新物不來”,揮一揮手,告別老物件;也可以辯證理性地分析,闡述如何正確認識和理解老物件及其背后的家國情懷。
【優(yōu)秀立意】
1.一物一世界:老物件是“今生今世的證據(jù)”
2.承載記憶,見證發(fā)展
【素材速用】
事例一: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想要買東西、吃東西必須要有各種票,如糧票、油票、布票等。路遙《平凡的世界》、梁曉聲《購糧證的故事》等作品都描述了“民以票為天”的艱難時世。而今,只要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買到全球上百個國家的商品。
事例二:
火車票牽動著所有等待歸鄉(xiāng)旅客的心。以前為了買到車票,人們不得不起早排隊,甚至睡在售票大廳,徹夜排長隊,即便如此,仍有買不到票的可能。“一票難求”曾是億萬中國人一提起春運就能想到的四個字。如今,鐵路12306系統(tǒng)年售票量已超過35億張,成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實時票務交易系統(tǒng)。
【素材化用】
糧票、布票、肉票等曾經(jīng)是百姓生活離不開的票證,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博物館,人們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等問題也一去不復返;臨時售票亭、帳篷馬扎、徹夜排隊購票的景象再也不會出現(xiàn),火車票從一票難求到動手(機)可得,這是鐵路成長的見證,也是開啟歷史記憶的鑰匙。這些票證,這些老物件,承載了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中國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憑票購到全球購,從徹夜排隊到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系統(tǒng)、手機服務終端,在人口眾多的泱泱大國,百姓的獲得感、體驗感、幸福感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