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孝松/福建電大福鼎學院黨支部書記
中學,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他們?nèi)松^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心理健康顯得尤為重要。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著明顯的階段性特點:較小學生而言,他們在生理上日趨成熟,對環(huán)境及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社會閱歷淺,心理上較稚嫩,因而,還不太善于處理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所產(chǎn)生的各種心理沖突。
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中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素質(zhì)也參差不齊,容易出現(xiàn)多種心理問題,以下三種最為常見。
進入中學以后,需要考核的學科數(shù)量增加,各門課程的學習難度也越來越大,有些中學生會感到不適應,成績逐漸下滑,導致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從而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厭學、嫉妒、焦慮等。
對于成績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說,這些現(xiàn)象尤為明顯。他們往往學習積極主動,但基礎薄弱,也沒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因此,面對成績好的學生,因為分數(shù)的差距,可能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
對于即將要中考或高考的學生來說,每一次考試都非常關鍵,這也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焦慮情緒,擔心考不好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責備。一旦某次考試的成績不理想,就會感到灰心喪氣,嚴重時,自信心還會遭到打擊,并產(chǎn)生極強的挫敗感。
中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強,不太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想擺脫父母和教師的管教,希望得到充分理解、信任與尊重,但這個時期往往也是老師、家長管教最嚴厲的階段。因此,中學時期通常是學生的叛逆期,學生們?nèi)菀桩a(chǎn)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常見表現(xiàn)為:頂撞、挖苦老師和家長,希望老師和家長尊重他們的個性化想法和需求,等等。如果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需求不理解、不引導,容易導致中學生形成冷漠、不合群,甚至偏執(zhí)的性格。
早戀,可定義為青春期的戀愛或?qū)Ξ愋愿信d趣、暗戀。在中學期間,學生們開始對異性產(chǎn)生興趣。學生易對容貌佳、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異性產(chǎn)生好感,受好奇心的驅(qū)使,接近異性,萌發(fā)情感。早戀的中學生往往非常親密,以寫情書、約會、看電影、逛街,甚至擁抱、親吻等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情感。
因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家庭對青少年早戀總保持反對的態(tài)度,這使得他們與異性交往有壓力,甚至不敢與異性交往或保持過度的敏感。此外,因缺乏與異性交往的經(jīng)驗,他們往往不能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從而陷入困擾,產(chǎn)生心理問題,影響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導致中學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特別是物質(zhì)條件比較優(yōu)越。同時,他們大多是全家人的中心,在父母和長輩的溺愛中成長,通常接收到的只有稱贊和褒揚,很少被批評教育。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心理素質(zhì)通常不太好。
當他們進入高中階段后,因?qū)W習、生活的壓力突然變大,常常無法適應,加之不愿意與人溝通,如遇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解,就會產(chǎn)生諸多的心理問題,比如:厭學、逃學、頂撞父母等,甚至還會出現(xiàn)明顯的抑郁、焦慮等癥狀。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而家長的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乃至未來的生活。如今,社會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過分保護型”和“放任自流型”兩種。
“過分保護型”多是分數(shù)教育、聽話教育。在家里,父母關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而對子女的思想變化、心理狀況以及成長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并不常關心,不懂得相互尊重和關愛,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溝通。
“放任自流型”多是因家長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從而導致學生與父母的交流時間少,容易產(chǎn)生孤僻的性格。與此同時,他們也不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就會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引發(fā)心理問題。
如今,很多學校還是以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教育并沒有全面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仍是“以升學率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有可無,學校心理咨詢服務不到位,心理健康教師的理論功底和實施技能不扎實,使得許多學生無法尋求到外界的有效幫助,心理問題也隨之變得嚴重。
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沒有意識到要細心地觀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使得很多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由心理問題逐漸向心理疾病發(fā)展。
中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yǎng)精神的過程。作為中學教育的主力軍,學校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職責。它可以從設置專業(yè)機構、建立聯(lián)動機制、增強教師防范意識等方面著手,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學校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保證課程頻率。這個課程可以幫助中學生全面認知自我,了解心理健康,預防心理失調(diào),教會他們自我心理保健。其次,學??梢越⑿睦斫】到逃行摹⑿睦碜稍兪业葘I(yè)機構,并配備具有專業(yè)基礎和實操技能的專職心理健康老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具體分析后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最后,還可以邀請校長擔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總負責人,以強化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全校師生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該建立制度保障,開辟多種渠道,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首先,可以讓班主任建立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多溝通、多反饋。其次,學校應聘請心理專家定期來學校與學生座談,幫助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認知自我、走出困境,同時避免其他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最后,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在了解心理健康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身必須要有優(yōu)良的品質(zhì)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這樣不但能夠在學習上幫助學生,而且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第一,學校應該完善教師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鼓勵他們采用活動教學、體驗教學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中成長;第二,組織教師深入調(diào)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學校有責任增強教師自身的調(diào)控能力。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必然導致不適當?shù)慕逃袨?,從而對學生心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所以,教師必須有極強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的能力,并努力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
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比較多,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在學校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教師的帶動作用以及學生的從師和從眾心理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精神的作用,學會調(diào)節(jié)情緒、控制情緒,在學習和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態(tài)度和健康的心理。在中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深刻意識到, 自己的情緒變化會直接傳染和影響學生的情緒。教師不僅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變化, 而且要利用積極情感和樂觀向上的愉悅情緒調(diào)動和引導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校是一個團結、向上的大集體,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
在教學實踐中,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聯(lián)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流程、步驟,靈活運用開放、自由、活潑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逐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力、創(chuàng)造力,增強分享度、融洽度,把教師的教學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自學行為,以提升他們的成績表現(xiàn)。
教育心理學的實驗證明,教師合理的高期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成績水平。因此,教師只有多用激勵的教育方式,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也要給予適當鼓勵,以防產(chǎn)生挫敗感。同時,恰當?shù)募罘绞揭部梢曰钴S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即使回答不正確,也能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總而言之,中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學校,更應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策略、有方法地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作為教師,要提升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及輔導能力,正視學生的需要,用“愛”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