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蕊
也許,你跟身處異國的孩子交流時也有類似體驗。明明已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盡量鼓勵、寬慰,甚至把自己年輕時的“黑歷史”扒出來現(xiàn)身說法,但孩子對你的安慰和激勵反應平平,有時還顯得反感。
浩宇今年 15 歲,獨自在美國讀書。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他,對于寄宿家庭拉著他一起禱告這事兒很介意,尤其最近一次,他們竟然感謝上帝賜給浩宇優(yōu)秀的成績。優(yōu)異的成績明明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為什么要歸功于上帝呢?
浩宇的父母和很多家長一樣,覺得這是件小事,挺容易處理:或者身處其中敷衍一下,或者避免參與。他們搞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那么焦慮。
要想讀懂小留學生在文化適應中的心理難點,給孩子提供真正有效的心理支持,你需要明白: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經(jīng)歷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置身于另一種文化的沖擊感
當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中時,就好比魚兒生活在水里,置身于河水卻習慣忽略河水的存在。一旦離開河水來到岸上,魚會突然意識到水和空氣的差別。就好像置身于另一種文化的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習俗在另一個世界里并不一定成立,這種沖擊感就是“文化休克”。
對于浩宇這樣篤信個人努力的無神論者來說,把所有的事情都歸結(jié)到上帝身上是不可思議的事,仿佛個人的努力和選擇對最終結(jié)果都沒什么影響,這否定了浩宇的自由意志。然而對于一些信仰宗教的西方家庭而言,全家人手拉手的禱告一方面可以強化自己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可以讓家庭成員更加緊密。將寄宿家中的留學生也囊括在這個餐前儀式中可能承載著寄宿家庭對學生的善意和接納,他們或許希望學生可以因此更好地融入這個家庭,能有一種家的感覺。
這一刻的浩宇,正面臨一個選擇。作為一個長居異鄉(xiāng)的學子,15歲的浩宇是應該固守自己的價值理念,還是過上一種西化的生活?如果我們要求孩子中西融合、有所取舍,那么,應該怎么去融合,融合什么內(nèi)容,舍棄什么內(nèi)容?
我認為,浩宇有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值得鼓勵。只有心里有個準繩,才能自信、堅定地做出文化取舍。浩宇相信誠實,不想違心地說禱告詞;他堅信無神論,不想把命運交到神的手中;他看重平等和尊重,不希望別人在沒有詢問他意愿的情況下就安排他做禱告。
面對文化休克家長需從三個方面支持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理解和支持孩子遵循自己價值觀的努力,并幫助他在現(xiàn)實允許的條件下踐行自我。具體來講,我們需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理解孩子。
1. 安全感流失
留學往往意味著用自己的第二語言去適應一個全新的教學考核體制,和一群土生土長在這個體制中的同齡人展開不公平的競爭;離開自己熟悉、溫暖的家人和朋友,寄宿在他人家中。這種寄人籬下、魚兒離了水的感覺,會讓留學生安全感流失,更加誠惶誠恐。而且浩宇今年只有15歲,兒童和青少年短淺的人生閱歷通常意味著缺乏解決復雜問題的大局觀和手段。所以,他們更加容易放大事情的影響力,感到無助和害怕。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旅居國外,這件事的難度不亞于一個成年人突然決定去某個不熟悉的非洲國家定居。這種不安心、不確定、進退失措的感受,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可能很難體會。
如果你是一位留學生家長,我想請你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想象自己的身高、體能、人生經(jīng)驗、生活技巧、溝通能力、知識面、對生活現(xiàn)狀和未來的掌控力全部大幅度縮水,回到了自己青春期甚至更加年幼的時候。如果那時候的你作為一名小留學生去國外求學,寄宿在外國人家中,遇到了和浩宇一模一樣的問題,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第二件事:認真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有沒有一些現(xiàn)在的你可以輕松處理,童年的你卻覺得深深無力的困難?有沒有一些現(xiàn)在的你覺得幼稚、可笑的擔憂,在當時卻顯得十分真實,給你造成強烈心理沖擊?
2. 認知偏差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解讀,自然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和結(jié)果。那么家長也許認為不大的一件事,卻很容易傷害到孩子那顆并不踏實的心。
作為家長,盡量不否定孩子的感受,也不把自己的經(jīng)驗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以己度人。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明白:孩子的想法也許跟現(xiàn)實存在偏差,但這并不代表他的感受是不真實的,更不代表他的痛苦是虛幻的。在試圖糾正孩子“幼稚”的想法、幫他解決問題前,請先理解孩子的心情,和他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會事半功倍。如果你是一個不習慣情感外露的家長,那么你可以只說一句,“孩子,我知道你心里委屈(或者害怕、擔心、難受……)”,或許你可以試著更加相信,孩子并不是不知道該怎么和寄宿家庭談,他只是希望父母能聽他說說話、訴訴苦,體會他的辛酸和不易,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這樣他就可以堅定地往下走。其實何止孩子,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如此。
3. 現(xiàn)實中的困難和障礙
在解決問題層面,面對前面提到的情況,不管是拒絕參與禱告,還是有界限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哪怕是請老師出面協(xié)調(diào),浩宇都需要進行溝通。
如果孩子本身就不擅長人際交往,用英語去駕馭一個可能會引發(fā)爭論的微妙話題就更讓他沒有信心。更現(xiàn)實的問題是,浩宇不知道拒絕參與禱告會不會因惹怒寄宿家庭而帶來嚴重的后果,例如寄宿家庭會向?qū)W?;蚣议L告狀嗎?學校和家長會理解、支持他嗎?會不會把他狠狠訓斥一頓?即使學校和家長支持他,萬一寄宿家庭不讓他住下去,短時間內(nèi)他能找到住宿的地方嗎?如果因校方對他不滿而使他中途不得不調(diào)換寄宿家庭,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學習表現(xiàn)和校園生活?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需要傾聽孩子的糾結(jié)和擔憂,不要輕易地幫孩子下結(jié)論。一方面我們可以幫孩子理清這件事情的利害關系,引導孩子總結(jié)出2~3種潛在的問題解決方案以及每種方案所對應的優(yōu)缺點。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用家長的身份和學校取得聯(lián)系,按照成人的方式與學校協(xié)商,讓學校了解到家長對這件事的看法和態(tài)度。
不論這件事情最終如何解決,浩宇是否明確提出不參加禱告的要求,作為家長,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站在孩子一邊的。如果孩子確信,我們會去傾聽他的心路歷程,給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哪怕我們并不贊同他的選擇,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和尊重他,他就能感受到安全,就能更容易地采取行動。
或許你可以常常提醒自己,理解和贊同并不是同一回事,對孩子的理解并不意味著同意、贊同孩子。假如你無法贊同孩子的觀點,也很難體會孩子此時的心境,你仍然可以試著理解孩子,容許親子之間差異的存在,不著急給孩子下結(jié)論或者說教、批評孩子。在這個基礎上,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加更尊重你,更愿意聽取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