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文
【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熟悉技術設計的一般過程,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與明確問題、制定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優(yōu)化設計方案等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實踐。(物化能力)
2、運用手工繪圖工具繪制草圖,用恰當?shù)募夹g語言與他人交流設計思想和成果。(圖樣表達)
3、根據(jù)設計的一般原則,運用一定的設計分析方法,制定符合設計要求的完整設計方案。并通過技術試驗等方法,對多個方案進行比較、權衡和優(yōu)化,形成最佳方案。(工程思維)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已經(jīng)學完《技術與設計》1第三單元“設計過程、原則及評價”,掌握了設計的一般過程及原則的理論,但是沒有體驗過真實設計過程。本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動手實踐,學生積極性較高。但學生對常見工具的使用和維護不了解,需要教師講解。特別要培養(yǎng)學生對設計作品的評測以及對原有設計方案的反思,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改進。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乒乓球支架方案設計的一般過程,設計乒乓球支架方案,領悟結構的基本思想;
2、經(jīng)歷參加乒乓球支架設計的所涉及的一般原則,體驗如何去評價設計,準確地觀測、記錄與分析設計結果,完成設計報告;
3、根據(jù)乒乓球支架方案方案設計要求,進行材料選擇、測試與規(guī)劃,制作出乒乓球支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采用一定的工藝將意念、方案轉化為有用物品,并能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
教學難點:能對產(chǎn)品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踐法
【教學環(huán)境】通用技術專用教室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1 第一課時——乒乓球支架的制作
1.1情境引入
學完設計的一般過程、原則和評價,我們了解了設計的理論知識,對設計有了基本的認識,但是這些理論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如何運用呢?例如,用筷子設計乒乓球支架,如何實現(xiàn)?
設計意圖:本章教材以便攜式小板凳的設計過程為案例,貫穿設計過程,使設計過程是具體的。但是學生沒有實際動手操作,單靠理論,又使設計原則和評價相對抽象。本節(jié)課通過設計乒乓球支架,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經(jīng)歷設計的一般過程和評價,從整體上把握設計過程。
1.2教學過程
1.2.1發(fā)現(xiàn)與明確問題
教師給出設計要求,利用兩根筷子和50cm的棉線,做一個乒乓球支架。要求乒乓球最低點離桌面至少10cm,筷子隨意處理。PPT展示乒乓球支架成品,一件是不含工藝簡單的“×”型,另一件是將兩根筷子劈開不用細線捆綁而直接互插的丁字型。
設計意圖:這是設計過程的第一步,讓學生明確問題。學生對乒乓球支架沒有概念,觀看乒乓球支架成品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乒乓球支架的結構造型。
1.2.2制定乒乓球支架設計方案與制作模型
知識技能:方案構思、圖樣表達、物化能力
學生活動:用筷子設計乒乓球支架
要求:
(1)學生2~3人一組,運用“頭腦風暴法”,設計乒乓球支架的結構造型,并畫出多個草圖,分析其可行性。
(2)從設計草圖中選擇最合理的方案,制作出乒乓球支架。
(3)完善模型。
(4)完成設計試驗報告。
【設計意圖】“頭腦風暴法”是方案構思常用的方法,它通過強化信息刺激,使學生思維展開想象,在短期內(nèi)產(chǎn)生大量方案構思。
1.3乒乓球支架的測試、評估及優(yōu)化
知識技能:工程思維
學生活動:結束模型制作階段,進行作品的測試評估階段,并能提出優(yōu)化改進意見。
【設計意圖】通過對模型的測試,讓學生明確設計方案是否可行、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對作品進行評估及優(yōu)化。
2 第二課時? 乒乓球支架的測試、評估及優(yōu)化
學生活動:乒乓球支架的評價
知識技能:工程思維
活動要求:
(1)設計者闡述自己的方案構思和方案實施用料等,并根據(jù)設計的一般原則進行自評;
(2)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建議;
(3) 各個小組從通用技術核心素養(yǎng)5個維度評價自己的本次設計試驗,完善試驗報告。
2.1設計總結
本次試驗中,學生表現(xiàn)差異性明顯,雖然展現(xiàn)了一定的技術意識,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從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來看,具體體現(xiàn)如下:
技術意識:有一定的技術安全和責任意識,能把握技術的基本性質(zhì)、設計的一般過程和設計的原則。
工程思維:學生能根據(jù)試驗目的進行要素分析,并能運用模擬和簡易建模等方法進行設計。個別小組沒有整體規(guī)劃,導致乒乓球支架材料不夠用。
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偏弱,有的結構直接模仿教師的案例,沒有進行重新設計,有些創(chuàng)新設計是原有方案失敗后偶然獲得成功的。
圖樣表達:學生的圖樣表達能力較弱,有的小組畫不出造型略圖,或草圖隨意粗糙、不夠直觀明了,以至于不能表達設計意圖,小部分畫得美觀形象。
物化能力:學生動手能力較差,結構、系統(tǒng)設計不完善,一些基本工具不會操作或操作不當,比如美工刀和鋸條的使用。
2.2教學反思
針對設計試驗中反映的問題,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教材《技術與設計1》中《6.1 設計表現(xiàn)圖》中“草圖的繪制”沒有學到,基本草圖的繪制方法學生不會。第二,平時實踐偏少,有很多工具學生沒用過。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后續(xù)的教學中需要做以下改進:
技術意識:滲透平常教學,實踐操作課強調(diào)技術的規(guī)范和標準。
工程思維:通過實例分析,領悟結構和系統(tǒng),逐步學會整體規(guī)劃。
創(chuàng)新設計: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解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心理,理解并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同時,教師要教給學生必要的創(chuàng)造技法和思維策略。
圖樣表達:注重對“草圖的繪制”的教學,并且要讓學生多練習,熟練掌握草圖基本圖形的畫法。
物化能力:在理論教學中加入容易操作學生動手機會。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