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黃渤第三次登上《智族GQ》的封面,在這次封面拍攝的時候我們讓他在拍攝時變換了二十多種表情,還被我們“強迫著”吃了一碗放了好多調(diào)昧料的拉面。
@Roy:拿電影當商品當然要讓觀眾看得懂,拿電影當藝術就不必指望觀眾能看懂,不同的人拍不同的電影而已,動機不同目的不同。
@中年少女方槍槍:藝人對觀眾藝術認知的理解分為:看得懂,唱得高,畫得像。
@唐花:可能是照顧型人格讓他在渴望自然創(chuàng)作之余,又多了太多顧慮,他似乎是相信了大部分觀眾看的是表面的傳達。確實快餐式文化扼殺了一部分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可還是希望選擇那個他最希望呈現(xiàn)的。哪怕結局讓一部分人費解,至少它還能帶來思考和聯(lián)想的余地。一部分觀眾也并不需要被塞進“圓滿”,世界的真相,可不就是它的殘缺之處?
GQ Live最近在新媒體上將推出“在北京做一天××人”的欄目,在這個欄目里我們會為你推薦最地道的一些小店,試圖讓你在北京吃到各地美食,第一期我們從廣西菜開始。啤酒雞、米粉,還有各種小吃,這一次你不僅能看到美食,還能憑借這篇嬗來找到這些店鋪。
GQ Focus是GQ報道線下討論會的新形式,在最近一期的對談中,我們攏來了畢贛和戴錦華。如何看待影壇對于畢贛的狂熱?新片是否致敬塔科夫斯基?長鏡頭的野心與意義究竟是什么?以處女作驚艷影壇后,畢贛帶著數(shù)千萬投資、大卡司加盟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回歸,交出他進入電影工業(yè)體系后的第一份答卷。與畢贛對談的戴錦華教授是著名的電影學者,長期關注、書寫電影史。此次GQFocus是兩人的第一次公開對談,只討論電影本身和拍電影的年輕人。
@Heritage:一直很喜歡畢贛的這句話:我的電影像一場雨,希望你們不要帶傘。
@Ljosio:喜歡看戴錦華老師和畢導互懟,太有趣啦,近期內(nèi)一定要把《路邊野餐》看了。
@bearhu:畢贛給世人最大的啟示是,一個非北電的學生,不用混跡于京圈,拉著一幫二流院校的影視畢業(yè)生,搭起草臺班子也能做出電影,何況還有婚慶攝影的履歷,更加深了他的平民身份。就像20年前賈樟柯做到的那樣,不用依靠制片廠,不必獲得龍標,也能做電影。藝術上或許不可評論,二人這種“造反”意識放在同時代都是石破天驚的!
@畸零人:這兩個人太有趣了,哈哈哈哈,果然對談還是這種杠一點兒比較真實,不要談到作品就是商業(yè)互吹,希望大家都能多一些真性情。
我們一贏想要嘗試一些新的形式給你看,于是在最近的GQ實驗室上我們?nèi)w編輯“拍攝”了一部日劇給你看。我們發(fā)現(xiàn),工作越緊張,自己從里到外從頭到腳就越松。日本有寬松世代,我們也在進入一個新的“寬松世代”——倒不是物質(zhì)精神世界真的變寬松了,而是我們漸漸地學會放過自己了。
@Scott Huang:GQ實驗室年度國產(chǎn)日劇,豆瓣評分9.99999,隨緣推出下一集,歡迎關注。
@一墨:生活:乖,慢慢來,不要緊的。
@JAC:請問你們下一次還要搞什么花樣?這個團隊的腦子里到底裝著什么東西啊,愛迪生的燈泡口驢?(驚喜到憤怒,愛你們到失去理智)
@Melinda:最近真的想松弛一點兒生活,繃著太累了,人生嘛,最重要是開心?!叭談】雌饋砭秃苡械览怼钡乃悸芬蔡税?。
@溫小韜:小王的便利貼居然還寫上了日文……也太認真了!
@李斌:“看臉130斤,看肚子180斤?!笨茨?80,看肚子130才悲哀吧!
@王達:有幾張真的以為是乇二タ一二ソグ的截屏,但是看著日文總覺得哪里不太對。最后的彩蛋真相大白,真的除了谷歌翻譯,剩下沒有破綻。尤其是顏值、臺詞、制作風格,都是滿分?,F(xiàn)在去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