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娉婷
為促進我國教育的公平化,政府在這方面給予了資助政策的扶持。但是,當下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認定體系不夠完善,存在認定工作機制復雜、可操作性低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精細化貧困學生認定模式,以及制定精細化貧困學生認定審核量化的指標體系,從而促進貧困生資助工作良性運轉。本文首先分析我國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現(xiàn)狀,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教育公平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條重要之路。高職院校是否能夠做好貧困生的認定工作關系到教育的公平性。貧困學生認定工作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基礎。但是,當前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認定體系與機制還不夠完善,較大程序上影響了資助的公平性與有效性。因此,急需對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認定體系與機制進行完善,以此實現(xiàn)精準資助、資助育人的目標。
1.1 認定體系不完善
對于高職院校貧困資助工作而言,貧困學生認定是其的基礎工作,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認定,才能保障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現(xiàn)如今,對于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大力開展,給予了更多政策方面的扶持,而高校在宣傳方面也在不斷加強。同時,貧困學生的基數(shù)不斷上升,也有一些非貧困生渾水摸魚。高職貧困學生認定程序主要有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個人申請, 二是班級推選,三是院系審核,四是學校審核。對于審核申請貧困生的材料,主要是鄉(xiāng)鎮(zhèn)(街道)及以上民政部門蓋章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調查表》,但是,在表的蓋章時沒有嚴格進行審核,容易讓一些非貧困生混入。高職的招生是面向全國,不同地區(qū)貧困的差距也非常大,例如較之于東部地區(qū)富裕的學生,西部地區(qū)富裕的學生進入東部地區(qū)就顯得相對貧困,而西部地區(qū)在當?shù)仉y以開具貧困證明,所以不能享受貧困資助。同時,也有一些貧困學生自尊心較強,不愿意申請資助,因此無法享受資助。且高職院校班級非常之多,在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時,沒有實施一線調研,每個班級學生的地區(qū)也有所不同,而貧困學生指標只作簡單的平均分配。另一方面,在認定過程中存在許多人為因素,缺乏對貧困學生的跟蹤管理。
1.2 認定工作機制復雜,可操作性不高
對于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資助的認定工作中,組織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因高職院校不斷對外擴招,學生數(shù)量急劇上升,學生與專職工作人員的比例不平衡,缺少專職工作人員,因此,在工作中也必然產(chǎn)生差錯。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量大且復雜,尤其是貧困學生資助工作,項目、種類多,貧困學生認定工作較為漫長,難以提升效率。貧困生認定工作首先是了解學生家庭各方的真實情況,因此這就需要學生提供家庭情況的各種材料,在獲取這些材料時需要漫長的時間。另一方面,一些貧困學生的自尊心較強,同時還存在自卑心理,擔心他人譏笑、看不起,而在貧困學生認定工作中都需要反復提及他們的家庭狀況,這也為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
1.3 認定結果存在失誤
根據(jù)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存在失誤的情況,大部分學生認為,真正貧困的學生無法獲得認定,而非貧困學生卻得到資助。也有學生反映,一些非貧困學生通過走關系,以“假”證明來獲取資助資格,這也是由于貧困認定工作的失誤而導致的。當下,對于學生貧困與不貧困的認定標準變得模糊化,非貧困學生因揮霍金錢使自身的經(jīng)濟拮據(jù),無法有效辨別。而對貧困學生的認定只以其在校的日常生活進行觀察與了解,因此就顯得特別隨意,有可能會存在情感的主觀因素影響了認定工作。對于認定工作的失誤,其原因有以下幾種,第一,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的界限模糊,區(qū)分難,貧困生活成本在不斷提升,非貧困生在生活方面的開銷也逐漸增加,使其的經(jīng)濟困難,而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非貧困生提出資助申請,貧困和非貧困之間并不是一條明確的分界線,而是分界帶,因此,處于分界帶邊緣的學生難以區(qū)分其是否是貧困生;第二,評議機制存在較大的漏洞,評議時顯得非常隨意,多數(shù)只是對申請學生在校日常表現(xiàn)進行觀察了解,使評議存在個人感情色彩,使判斷缺乏客觀性;第三,量化指標無法體現(xiàn)出細節(jié)。指標主要有申請人的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等,而標準比較粗放,無法展現(xiàn)具體的細節(jié)。
2.1 建立精細化認體系
為突出全民教育的公平性,需要建立精細化貧困學生認定體系。貧困學生認定的審核工作是復雜的一個過程,其環(huán)節(jié)主要有申請、調查、審定以及監(jiān)督等,需要嚴格執(zhí)行?,F(xiàn)如今高職院校的貧困學生認定系統(tǒng)還存在制度方面的漏洞,因此,必須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入手改進。第一,首先是建立獨立的監(jiān)督管理小組,對貧困證明以及相關的申請資料進行嚴格調查與審核,以此來開展貧困生的鑒定工作。由于貧困學生認工作定具有動態(tài)性與持續(xù)性特點,對于已經(jīng)通過貧困認定的學生,監(jiān)督小組也需要對其進行校內各方面的跟蹤了解,對有不良記錄的,例如長期購買奢侈品、荒廢學業(yè)的,可取資格、追究責任。第二,地方政府需要對學生信息庫進行完善,使貧困生檔案更加完整。例如在一些發(fā)達國家,這些國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公民稅收系統(tǒng),利用這個系統(tǒng),能夠更好地掌握與了解每一位學生家庭情況及收入情況,使學校貧困學生認定工作更加精細與快捷。因此,我國可以借鑒這一點,申請的學生填寫申請表,學校通過信息資料系統(tǒng),對就學成本與預期家庭貢獻進行計算,以此來對學生的資助標準進行認定,最后制定幾個資助方案供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合適的資助方案。同時,政府與學校應共同攜手推進貧困學生的認定工作,共同建立信息完備的貧困生檔案,信息庫需要及時更新,從學生第一次進入校園開始就逐漸完善,待其進入高校以后,學校就進行動態(tài)管理,對貧困生進行及時、準確認定。
2.2 構建精細化貧困生審核的量化模式
為使貧困學生認定與資助的精細化,必須制定合理、科學、明確、可以量化的指標體系。在實現(xiàn)實施過程中,對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對如何認定貧困學生存一定的差異,因此,我們必須由長遠的教育視角來看,不能因為貧困生偶爾的一次大開銷或者是犯了一次小錯誤就取消其的受資助資格。故必須制定合理的量化評定體系,對每一項指標中科學篩選與嚴謹?shù)胤治?。曾有學者認為,利用數(shù)學思維進行貧困生認定,例如選擇學生家庭成員構成、家庭人均收入、學生日常消費者特殊情況指標定量化。運用科學量化,能夠更加全面、直觀了了解學生的綜合情況。使貧困學生認定更加精細化。
2.3 貧困認定以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
貧困生認定需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心理成長。開展認定工作時,輔導員應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或者以家訪的形式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一方面能夠避免學生在眾人面前的難堪,同時也可以彌補“定量標準”存在的不足。在學生進入校園的初期,班主任需要仔細觀察和了解班上所有學生的性格特點、日常行為和家庭情況,并對學生講解資助政策的意義、精神,對一些實際上是貧困家庭卻不愿意申請的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積極與其進行交流。同時,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輸入樂觀、積極、團結的精神理念,從而提升貧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針對材料完整卻被民主否認的學生,班主任應以面對面、電話的形式交流,這樣能夠保護學生的隱私,促進其身心健康,同時也可以由解決貧困學生就學問題的角度出發(fā)做好感恩、誠信教育,從而實現(xiàn)貧困學生工作的精細化。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復雜,同時也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對于貧困生資助方面我國高度重視,給予了更多政策方面的扶助。而高校除了發(fā)揮育人的作用,同時還要保證學生享受接受公平教育的權利,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夠就學,不能因貧窮而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因此,高職院校必須以各種合理的方式去了解貧困學生的家庭情況,建立學生資助信息化數(shù)據(jù)庫,依托學籍信息管理系統(tǒng)錄入每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從而實現(xiàn)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的精細化。
(作者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基礎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