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鵬
80余年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開啟了為古建筑保護而奔走的一生,留下中國建筑史上的開篇巨著與無盡追憶。古建筑究竟有何魅力令他們?nèi)绱藘A倒,后來又為何在不斷破壞與反思、保護中來來回回?建筑,因為與人發(fā)生了關聯(lián)而實現(xiàn)了其最大的價值意義,它保護了城池,記錄了當?shù)厝似椒矃s生動的一生,托載了其信仰和靈魂。魯?shù)亟ㄖ囝H有一番韻味可尋。
民居:平凡深處的日常一生
擁有1500年歷史的濟南市章丘區(qū)普集鎮(zhèn)博平村是一個看起來略顯破敗的村落,連村民都鮮知這里曾是僑置縣——博平縣所在地。南北朝時期,為躲避戰(zhàn)亂,大量百姓南渡長江,東晉南朝政府為管理南下移民設立眾多僑置郡安置移民,博平村即為其中之一。如今,這里早已落入平靜,不見車馬滾滾,但仍作為研究山東傳統(tǒng)民居的示范地之一保存了下來。村中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大院”是傳統(tǒng)北方平原地區(qū)四合院,正北為一座兩層樓,青磚壘砌,房頂為青色筒瓦,屋脊由青瓦疊壓,東西兩側建筑呼應而立,十分協(xié)調(diào)。
在廣闊的平原地區(qū)濱州市惠民縣,魏氏莊園則輝煌壯觀得多。其為清代布政司理問、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私人宅第,為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整個城堡建筑平面為矩形,南北長84米,東西寬46米,共6個院落、256間房屋,東南角與西北角各設突出于城坦之外的碉堡,城坦內(nèi)壁設13個拱券形壁龕,上有射擊孔可向外射擊。普通的村落間,大型軍事城堡式府邸透露出的保家情懷令今人驚嘆。
山東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多樣,整體以山川居多,青州井塘村即完整地展現(xiàn)了北方農(nóng)村典型民居建筑樣式。500余年前,河北棗強吳氏三兄弟移居青州,尋泉而居,以石筑屋,在此安居下來并取名“井塘”。今村落北側一處院落為明衡王女兒及女婿曾居所,當年,衡王為方便女兒回娘家,在村中修建了一條青石官道,保存至今。古井、古樹、古道、古屋、古橋,以及古樸淳厚的民俗民風,如同山東人的性格一樣在齊魯大地上生輝,幾百年未曾改變。
如今,當我們以外來者的身份探訪這些古村民居時,村民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生活在深山、平原及海邊的人們,順應自然,借山為石,借草為屋,用智慧創(chuàng)造著日常生活。更高層次的生活,則會出現(xiàn)諸如會館等更加“高級”的建筑樣式,比如坐落于聊城運河沿岸的山陜會館,集會館與神廟與一體,體現(xiàn)了當?shù)厣倘说木裎幕?,比如濰坊十笏園則彰顯出一個地域“大人物”的影響力。
牌坊:樸素誠摯的信仰與節(jié)義
牌坊通常分為兩類,一為表彰高官厚德,一為頌揚節(jié)婦烈女,一貫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大地深受齊魯文化影響,在牌坊這一建筑形式上的體現(xiàn)可謂淋漓盡致。
提起貞節(jié)牌坊,不得不提單縣的百獅百壽牌坊,其以雄偉的氣勢、巧妙的結構和精致的透雕令許多牌坊“相形見絀”,被譽為“天下第一坊”。百獅坊,俗稱張家牌坊,清乾隆四十三年為文林郎張蒲妻朱氏而建。整體全石造型,四柱三間五樓式,雕刻的獅子、云龍、牡丹栩栩如生,為全國罕見的清代石雕藝術。百壽坊,位于城內(nèi)勝利北街,清乾隆三十年為翰林院孔目贈儒林郎朱叔琪之妻孔氏而建,因雕有一百個不同書體的“壽”字而得名,其規(guī)模、形制、結構與百獅坊基本相同??资霞奕胫旒也坏绞瓯闶Х虺晒眩瑤资旰寥憧鄵嶙映砷L,她死后朱孔兩家奏明朝廷,乾隆皇帝降旨建坊旌表,以贊其節(jié)?!皳峁率毓?jié)明后世,史跡流芳凝旌坊”,如今故人已去,唯有這堅毅的牌坊還在訴說著古時女子戚戚焉的守節(jié)人生,令人唏噓。
“四世宮?!迸品蛔溆诮窕概_縣新城城南,呈南北向跨街而立,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尚存且為數(shù)極少的古代磚牌坊之一,迄今約400年歷史,是明萬歷皇帝為表彰尚書王象乾保衛(wèi)明王朝有功,晉爵太子太保特許建造,“四世宮?!眰鳛槊鲿叶洳鶗?。整坊高15米,面闊9.2米,進深3.33米,分上中下三層,每層四周均刻有精致浮雕,底層雕有蓮花瓣,中層雕有云朵,上層雕有龍駒、麒麟、松鹿、奔獅,靈芝等,惟妙惟肖。
令人側目的不只有牌坊,而是其背后這個中國歷史上興旺了300余年的新城王氏家族。王象乾上三代均為當朝要官,然而對整個新城王氏作出貢獻最大、影響到整個家族整整300年繁榮的當屬“四世宮?!敝魅送跸笄?。眾人更為熟悉的則是清代文學家、官至刑部尚書的王士禎,康熙皇帝曾給予高度評價,并手書“清慎勤”三字親賜。
為傳承家訓,王士禎作《手鏡》一書,其序言中寫道:“皇上御書賜天下督撫不過‘清慎勤三字。無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痹陂L達45年的仕宦生涯中,王士禎不僅潔身自好,而且以同樣的標尺要求親與子,折射出家族興旺的秘訣及正氣。
寺塔墓葬:信仰的生前身后
興隆塔,位于濟寧市兗州區(qū)城內(nèi)東北隅今博物館院內(nèi),因該地原有古剎興隆寺而得名,寺久已毀圯而塔巋然獨存。塔高54米,十三層,為八角樓閣式磚塔。沿著塔內(nèi)梯級可以攀登到第七層的平臺上,撫石欄遠眺,兗州城風物盡收眼底。興隆塔之始建在隋代開皇年間,此后各代都曾有過修葺。整塔造型端莊挺拔,直插云天,下部厚重,七層以上驟然縮小,如一小塔置于大塔之上,仰望,可見塔底敦厚扎實,塔尖小巧挺拔,十分奇特,為國內(nèi)所僅見。
在兗州尋找古建筑和古文明,興隆塔足矣。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與林徽因來此測繪,記載道:“全塔簡潔無贅飾,各層但疊澀出短檐而已?!迸d隆塔影是兗州八景之一,登頂眺望,據(jù)說能俯識全城,還能看到孔廟大成殿屋脊。寶塔總是神圣而神秘的,興隆塔的神秘許同地宮的曝光有關:2008年,偷盜者在外墻的水產(chǎn)市場內(nèi)租了房子,從房子內(nèi)部挖地道潛入興隆塔地宮盜竊,興隆塔文物自此公諸于世。其中,石函、鎏金銀棺、舍利金瓶尤其珍貴,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舉世矚目。
濟寧東大寺,亦名順河東大寺,是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伊斯蘭教寺院,位于濟寧市市中區(qū)運河西岸,為京杭大運河申遺的重要點之一。東大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后世多有重修,占地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主建筑沿東西軸線排列,分序寺、大殿、望月樓三部分。古建的特點之一就是方正,軸線清晰,有層次感,東大寺建筑群恰好將這一特點詮釋地淋漓盡致。從正門前的跨運河鐵橋向西看,高大的寺門被對稱的兩座青磚角樓擁立,形成倚角呼應之勢;以正門為建筑群的中軸線,盤龍碑坊穩(wěn)居靜雅庭院的中央。清乾隆年間天子的到訪,使得這座生于明初的古建群得到了及時的修葺和擴建,堪稱迄今保持完好的一座皇家級四合院。
古時,信仰指導生活的位置從來不容許顛覆和錯位,但多彩的表達和描繪可讓信仰的輪廓更加清晰。東大寺建筑物以中國傳統(tǒng)裝飾手法為基礎,在中堂、對聯(lián)、圓光、岔角等處融合了以阿拉伯文組成的經(jīng)字畫,突出了伊斯蘭的宗教內(nèi)涵,表達出曾經(jīng)山東地區(qū)信仰與文化的和諧與融合。
(編輯/常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