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沙”速度
在上環(huán)的禧利街上,門面小,但并不難找,飯點時門口大排長隊的那家便是。十來平米的店內(nèi),除卻最里間的廚房和入口一小角的收銀臺外,只容得下五六張圓桌,所以在這兒拼桌是常事。好在店里的阿姨手腳極為利落,這邊廂剛起身,桌上的殘羹剩碟便不見了,前客人一只腳剛踏出店門,便有新客點上單了。用餐高峰時,速度就是茶餐廳的命門,阿姨們深諳其道。
不只翻桌,上菜也是爭分奪秒。蔡瀾偏愛九龍城街市三樓的樂園茶餐廳,一個原因就是茶點被直接從廚房送到餐桌,不像別家先是廚房交給傳菜員,再由服務員端上桌,如此一轉(zhuǎn)二轉(zhuǎn)三的流程后,味道白會大打折扣。
孖沙的上菜速度堪比樂園,除了被日本雜志報道的叉燒煎蛋飯要現(xiàn)煎三蛋略微費時,花樣卻更多,一整面墻的菜單上分時分段地列有數(shù)十種套餐:上午七時至11時的早市供應火腿、餐肉、通粉等早餐;下午二時半至五時半的下午茶餐和特價粉面餐有西多士、三文治等茶餐廳標配;兩者中間是長達三小時的午市,這會兒就是各類碟頭飯的天下,一碟白飯加叉燒、豬扒等肉菜,再配上兩根綠油油的時蔬,剛好夠中環(huán)的上班族們Keep Fit。最后還有全天供應的常餐,分A、B、C三大類,大致是通心粉(意大利面、公仔面)、牛油多士加咖啡或茶的組合。
茶餐廳行當里,孑子沙并不能稱得上楷模,因父母早年間買下了店鋪門面,少了店租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二代掌柜梁老板尚不用太過勤勉苦撐,全天侯營業(yè)時間不過是上午七時至下午五時半。一般茶餐廳都是清晨五六時至第二日凌晨,在旺角等繁忙地區(qū),有的甚至通宵營業(yè)。曾聽聞元朗有家以瑞士汁(一種用豉油、冰糖、蔥姜香料等調(diào)制的鹵水)豬扒雞翼聞名的茶餐廳,每日只與一家海鮮排擋共租一個店鋪,茶餐廳做午市,到下午三點半,余下空檔再留給海鮮攤營生。
雖營業(yè)時段、擅長菜式各有偏重,茶餐廳菜單因時而變,這一點都大同小異,但在不對的時間點不對的餐會被認為是件沒眼力見兒的事。比如在下午茶時段進店,磨蹭一番后指著午餐菜單要干炒牛河,大概率就會招致阿姨的一記白眼了。不用反駁,我就親眼見證了這事在孖沙發(fā)生。但對于與茶餐廳一起長大的港人來說,是斷然不會有這些煩惱的,什么時段供應什么套餐他們早已爛熟于心,進店找地坐下,掃一眼菜單,“唔該,例牌”,店家便心領(lǐng)會神,送上他常點的菜式。
茶餐廳之味
菠蘿油
菠蘿包大家都熟悉,即“有著菠蘿表皮的面包”,大多茶餐廳也都有供應,—般作為早市或者下午茶的點心。菠蘿油就是將菠蘿包橫向切開,夾入一塊厚切黃油。菠蘿油要正宗,菠蘿包最好新鮮出爐,冰鮮黃油切到一厘米厚度,一口下去,冰火兩重天。
干炒牛河
粵菜里有干炒、濕炒的說法,濕炒是用芡汁濕炒,干炒則用豉油干炒。港式茶餐廳的干炒牛河食材主要是沙河粉和嫩牛肉,其他還會加些豆芽菜、韭菜黃等。蔡瀾喜歡何洪記,其特別之處在于它舍得放豬油炒,“用植物油炒,就是把干炒牛河閹割了”。
三文治
三文治是茶餐廳的大頭,有蛋治、腿蛋治、牛治(碎牛肉三明治)等。和其他三明治的不同在于使用方包制作,可以讓顧客選擇是否“飛邊”(去掉面包的邊緣),或加“烘底”(把白面包制成吐司)。有的大型茶餐廳因為供應量大,還有自己的面包工廠。
港式奶茶
港式奶茶是將泡好的茶放在鐵制容器內(nèi)幾小時,以此保留茶葉的醇厚,然后用仿絲棉袋隔去茶葉,再加入奶及糖,口感上是先澀后甜。其中大受歡迎的鴛鴦奶茶是香港獨創(chuàng),大多時候是由七成奶茶和三成咖啡混合制成。
檸系飲品
茶餐廳的飲品幾乎一半都與檸檬有關(guān):檸茶、檸水、檸啡、檸蜜、檸樂、咸檸七……還有一款檸樂煲姜的熱飲,大概是大陸可樂煮姜的靈感來源,說是有治感冒療效。其他多半是凍飲,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飛冰(不要冰)或少甜(不要太多糖)。
中西雜交
在香港這塊地,茶樓、酒樓里多少還有些廣州、上海的風情,茶餐廳則是“獨獨絕絕創(chuàng)制自香港此處”,有些老牌茶餐廳甚至伴隨了好幾代港人的集體記憶。它們能在畸形店租下堅挺數(shù)年,也靠街坊日常的幫襯,因而對熟客自是歡迎的,也不過分熱絡,默契早在日常交道里達成,需要時一點即可。反而是新客,要避免不熟悉導致的冷場尷尬,去之前最好對菜單有個基本了解,也做好心理建設(shè),畢竟在人多事雜、一切以兩倍速行進的茶餐廳里,新客因犯蠢被冷落是常事,若非要上升到“服務意識”高度,便是自己不夠入鄉(xiāng)隨俗了。
作家馬家輝和美食家歐陽應霽有個相似觀點,認為香港是個“雜種”社會,說話是中英文Mix,吃的亦是華洋糅雜的食物,茶餐廳便是其中的典型。早年殖民時期,英國人下午茶之風盛行,港人受其影響發(fā)展出了自己的午歇食物,多是揉進了本地特色的一些仿西式快餐,比如奶酥面包或者檸檬紅茶之類。如今茶餐廳食物的做法和名字也確有很多中西式雜交的印記,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多士,它其實是港人從烤吐司(Toast)音譯過來的詞,吐司抹上一層薄薄的牛油(黃油)便是牛油多士,把吐司浸足蛋液后放到鍋里油炸,盛出后幾片夾在一起放入火腿芝士,表層再涂滿糖漿奶油或花生醬,便成了西多士(French Toast)。
茶餐廳里的黑話暗語
港式茶餐廳還有很多黑話暗語,比方說“三文治”就是三明治(Sandwich),雞蛋三明治叫“蛋治”,“腿蛋治”就是蛋治里加了火腿,全稱是火腿雞蛋三明治。加強版的有,“奄列”即煎蛋卷(Omelette),“占多”即果醬吐司(Iam Toast),“檸七”“鴛鴦”就是檸檬茶加七喜和奶茶加咖啡的簡寫。終極版的還有“飛沙走奶”,即不要糖、不要奶,多用于咖啡,又叫“齋咖”;“食丁”就是把一般粉面底換成出前一丁,這種情況下店家一般會多收幾塊錢,和冷飲加冰加錢是一個道理。
如果你去的茶餐廳還是手寫賬單的話,更是“黑”話連篇,字都省了直接上符號,類似OT(檸檬茶,零與檸音近,T與Tea同音)、0勿(檸檬加蜂蜜)、用(云吞面,又叫細蓉,諧音蓉字)等,直叫人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