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琳賢
《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志》上刊載了一項有關孤獨的研究,預測3/4的美國人都感到非常孤獨,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一生中有3個主要的“孤獨坎”,分別是20多歲后期、50多歲中期和80多歲后期。
由職場社交平臺“脈脈”調查上萬名“70后”“80后”“90后”職場人的數(shù)據(jù)顯示,61.47%的人平時會感覺孤獨,排在前5位的原因分別是“背井離鄉(xiāng)”“單身”“貧窮”“缺乏朋友”“事業(yè)上的挫折”。中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基金會發(fā)布的《2018年中國老年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63%常常會感到孤獨,其中54%的人即使和別人在一起也會感到孤單。
孤獨強調的是一種封閉的心理反映,是指一個人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chǎn)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具體包括:與親人熟人分離產(chǎn)生的“人際孤獨”;無法滿足內心需要和深層體驗的“心理孤獨”;個人價值無法得到社會認可的“存在孤獨”。研究發(fā)現(xiàn),人一生中有3個時期最容易感到孤獨。
20多歲后期。研究顯示,25~30歲的人感到孤獨是因為壓力太大。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后,去異國他鄉(xiāng)孤身發(fā)展的情況非常普遍,遠離父母親朋,失去了親密關系的依賴,就會形成人際層面的孤獨。此外,這一年齡段的人大多都是職場新人,常感覺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有很大的落差,容易導致心理孤獨。
50多歲中期。研究稱,這一階段的人群會明顯感覺身體健康狀況走下坡路,慢性病逐漸纏身,這會讓人感到孤獨。健康狀況不佳會讓人產(chǎn)生失落、無助等消極情緒,一旦無法向人訴說或不能被理解,便感到孤獨。此外,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普遍的生存境況是:子女獨立生活,家庭開始空巢化,自己也即將面臨退休,這些讓中年人群感覺格外孤獨。還有些人會出現(xiàn)“中年危機”,心中的理想抱負尚未實現(xiàn),但時間已經(jīng)匆匆而過,這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價值出現(xiàn)懷疑,出現(xiàn)“存在孤獨”。
80多歲后期。研究指出,“喪偶”是這一年齡段的人群感到孤獨的主要原因。直面死亡讓老年人難以消解心中的恐懼感,甚至變得患得患失,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不少研究表明,老年人年齡越大,孤獨感越強烈。此外,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隨著衰老,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這給老年人的安全感、自尊心帶來了傷害,導致他們負面情緒增加,再加上空巢現(xiàn)象嚴重,缺少關愛,就會大大助長孤獨感。
有研究證實,孤獨會增加負面情緒,使人容易焦慮、恐慌、壓力增加,而且更易患抑郁癥。此外,孤獨還會引起免疫力降低,使老年癡呆癥、心血管疾病發(fā)病風險增加。美國楊百翰大學一項針對300萬人的薈萃分析稱,常感到孤獨的人死亡風險增加26%,社交隔離的人死亡風險上升29%。研究顯示,孤獨感的危害等同于酗酒或每天吸15支煙,甚至比不運動帶來的危害還嚴重。
一般情況下,短暫的孤獨不會傷害健康,但是一旦孤獨感持續(xù)時間較長,比如超過半個月,就需要警惕其危害。及時緩解和消除孤獨,需要大家運用智慧,以下有幾點建議:
1.培養(yǎng)獨立精神。對他人、對社會的過度依賴,會導致人格不獨立。一個人格不獨立的人不受他人關注,就容易出現(xiàn)孤獨情緒。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精神,不妨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積極培養(yǎng)興趣愛好,如運動、唱歌、繪畫等;具備基本的生活常識,能自行處理基本的生活瑣事;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目標,有所追求等。
針對老年人而言,“養(yǎng)兒防老”這種傳統(tǒng)觀念害了不少人,其實老年人沒必要一定跟隨子女生活,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過得充實些,反而不會孤獨。
2.勇敢走出去。凡是孤獨感強烈的人都比較封閉,不愿與人交往或者沒有可以交往的人。孤獨的人首先要從封閉的空間中走出來,多參加戶外活動,如公園散步、登山、旅游等;其次要從封閉的人際關系中走出來,把原本的人際交往“活動”起來,主動聯(lián)絡朋友、參加聚會;尋找新的社交關系,如參加一些興趣社團、社區(qū)組織的集體活動等。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許多失能的老年人很難自己走出去,這就需要他人更多地關注,例如兒女盡量多回家陪伴老人,邀請親朋好友來看望老人,用輪椅或其他交通工具帶老人出門等。
3.接受不同的價值觀。人總是愿意和與自己價值觀相似的人交往。一個人能夠包容不同的價值觀,才能廣交朋友,才更容易融入社會。老人尤其要重視這點,因為很多老人與當下社會有所脫節(jié),還保持著中青年時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與年輕人溝通就會很艱難。老人不妨對年輕人的生活抱有開放心態(tài),年輕人不妨多些耐心,多給老年人講講新事物,傳遞一些新思想,這樣兩代人相處起來就會舒暢很多。
4.多做有益社會的事。有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是抵御孤獨的保護因素,親社會行為即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只有一個人的價值被他人認可,這個人才不容易出現(xiàn)“存在孤獨”。幫助他人還有利于自身保持樂觀,增強心理韌性。
(王世全摘自《生命時報》)(責編 拾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