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李菁
鞣酸鐵墨水是從中世紀(寬泛定義為5 - 15世紀)一直到19世紀的手抄本書籍中最常使用的墨水。最早的以樹癭為原料的鞣酸鐵墨水配方可見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許多重要的傳世的手抄本書籍都是使用鞣酸鐵墨水書寫的,其中包括4世紀以安色爾字體寫成的迄今為止最早最完整的《圣經(jīng)》手抄本《西乃山抄本》(一系列以通用希臘語寫作的《圣經(jīng)》抄本,19世紀至20世紀陸續(xù)在埃及西乃山山腳的圣凱瑟琳修道院被發(fā)現(xiàn),大部分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
由于鞣酸鐵墨水制作方法簡單,適合在皮紙上書寫,經(jīng)久耐用,防水性能亦好,所以在1400年間在歐洲和地中海沿岸的許多地區(qū)被廣泛用于書寫?,F(xiàn)存的絕大部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手抄本書籍是由鞣酸鐵墨水繕寫的,少部分則是用燈炱和炭黑書寫。剛剛制作完成的新鮮墨水書寫時顏色呈藍色到黑色,飽經(jīng)風霜的手稿上墨跡則漸漸褪為褐色。早期的鞣酸鐵墨水一直是私人制作小范圍使用的,直到18世紀才作為商品出售。而且也不僅用于書寫,許多著名的藝術(shù)家亦用其作畫。許多文藝復興早期的大師使用這種墨水作畫,如達·芬奇的素描畫。后世廣受尊崇的畫家如倫勃朗和凡·高,也有鞣酸鐵墨水畫作傳世。
鞣酸鐵墨水最經(jīng)典的配方包含四種原料,第一種是樹癭(即鞣酸鐵墨水英文名iron gall ink中的gall,墨水中鞣酸的來源)樹癭是橡樹上的某種球形生長結(jié)構(gòu)(樹瘤),當昆蟲刺穿樹枝產(chǎn)卵時,就會觸發(fā)樹癭生長。當幼蟲孵化時,它們以樹汁為食并分泌某種激素。樹癭是植物的防御機制,隨著它們生長,它們?yōu)橛紫x提供棲息地和食物,直到昆蟲成熟并能啃咬出一條離開植物的出路。據(jù)說為了盡可能多地保存鞣酸,最好在幼蟲階段就割下樹癭提取鞣酸。這個階段的樹癭是藍色的,小而重,顏色深。昆蟲成熟后離開樹之前或之后樹癭是白色的,大而輕,鞣酸含量低,昆蟲逃逸的孔往往清晰可見。
酸鹽溶液(墨水中鐵元素的來源),酸鹽溶液主要成分是硫酸鐵或硫酸亞鐵,歷史上曾被用做紡織和皮革染色的媒染劑,在墨水制作的配方中它被稱做綠礬、羅馬礬等等。含鐵物質(zhì)可以通過各種提取技術(shù)從礦中獲得,其含有一定量的雜質(zhì),比如硫酸銅或者鋅。硫酸銅也稱藍礬,也曾作為油墨的其中一種配方成分。
第三種原料是水(作為溶劑),第四種原料是阿拉伯樹膠(作為黏著劑),阿拉伯樹膠是一種天然水溶性的黏性物質(zhì),從分布在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的相思樹屬(學名: Acacia)植物上都可以收集到。數(shù)百年來它一直被用做油墨和油漆中的黏合劑,以及水彩用清漆。它通常呈透明的塊狀,顏色從淺黃色到深橙色(幾乎像棕色)不等。更輕和更透明的樹膠通常要更好,尤其是對涂漆來說。阿拉伯樹膠在墨水中有許多用途:它使墨水更黏稠,使不溶性顏料顆粒保持懸浮狀態(tài);它有助于將墨水黏合到紙面,并賦予墨水的顏色更多重的光彩和層次。
為了使鞣酸鐵墨水更適合在皮紙上書寫,中世紀人們在制作這種墨水時還會使用別的添加劑,比如其他的鞣酸來源,如樹皮或石榴皮;其他的染料或者顏料,如靛藍(來自天青石),木材提取物;其他增塑劑,如糖或者蜂蜜;還有防腐劑,如酒精、丁香葉油或醋,以延長墨水的保質(zhì)期。
鞣酸鐵墨水剛書寫時顏色較淺,在空氣中氧化后生成黑色且不溶于水的鞣酸鐵和沒食子酸鐵。其中,前者耐水,后者耐光。這令鞣酸鐵墨水能夠牢固地附著在紙張上面,與其他配方的墨水不同,不能通過擦除或者清洗的方法消去字跡,而只能通過刮去紙張表層的方法來去除。以下是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要消除鞣酸鐵墨水書寫留下的記錄有多么不易:
《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
時辰書(Book of Hours)是中世紀手抄本書籍中流傳最廣的其中一類,其主要功能是私人使用的祈禱書,但同時也有通過饋贈公開表達社會聯(lián)系的功能。一位都鐸宮廷中的女士所擁有的奢華的手抄本時辰書就記載保存了這類公開展現(xiàn)的恩惠姿態(tài)。英王亨利七世在其中一頁上寫道:“女士,我祈愿您銘記我,您充滿愛意的主人,亨利國王”。作為兩代王室成員的宮廷女官,這本時辰書里同樣寫下了英王亨利八世時代王室成員的題辭。在第20頁左側(cè)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寫道:
“我向一位朋友的祈禱最可能為主
所接受而因為我把你當做一位最
可信賴的朋友所以我祈愿你在祈禱中銘記我。
王后凱瑟琳”
在書的結(jié)尾處,凱瑟琳王后唯一成活的孩子瑪麗公主寫道:
“我讀到說在世的沒有人如他那般適合這樣做
而他追求美德并認為你是其中一位有德行的人
我祈愿您在虔信的祈禱中銘記我。”
這些由鞣酸鐵墨水書寫的題辭都無法消除,題詞者自然希望這些話語流傳于世,作為牢固盟友關(guān)系的鐵證。然而作為都鐸王朝殘酷歷史的一部分,凱瑟琳和瑪麗的簽名都被這位朝廷中的女士“可信賴的朋友們”小心地然而毫不留情地用浮石刮掉了。如今人們要讀到這兩則題辭,只能在紫外線燈的照射下才能閱讀。
那么,在鞣酸鐵墨水最廣泛使用的中世紀,它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制作和使用的呢?可以說修道院傳統(tǒng)和抄寫者的生活與之最密切相關(guān)。早期尊崇基督教修道文化的人們認為世間的罪無法在縱欲的世俗生活中得到救贖,并相信圣人們自愿遁世通過靈修的方式不斷探索神的意愿。老普利尼的《自然史》中引述的活躍于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世紀的第二圣殿時期的艾賽尼人,就過著一種早期修道院形制的生活。與耶穌同時期的哲學家斐洛曾記錄艾賽尼人的社會:嚴格奉行公有制,行清潔儀式,嚴禁以動物獻祭,篤信靈魂死后的旅程,等等。許多學者相信艾賽尼人很可能就是《死海古卷》的抄寫者。3世紀末4世紀初時出現(xiàn)了最早的修道院,最早時是基督徒為躲避迫害而隱居沙漠中,后來就形成了長期的修道文化,埃及和敘利亞是修道文化最早盛行的地方。5世紀時,圣帕特里克使得修道院傳統(tǒng)在古愛爾蘭扎根繁衍,從6世紀開始就有許多愛爾蘭修道士在歐洲大陸各地建立修道院。愛爾蘭最有名望的三位天主教圣徒之一圣科倫巴(名字Colum Cille,在愛爾蘭語中意為“教會的鴿子)是著名的僧侶和修道院院長。他將基督教傳播到皮克特人之中,是將天主教傳入蘇格蘭及愛爾蘭的先驅(qū)。在公元561年左右,他在今日的蘇格蘭西部莫爾島附近的愛奧那島建立了修道院并長居于此,使其成為當時的宗教中心,因此也被稱為來自愛奧那的科倫巴(Saint Columba of Iona)。這里的修士后來創(chuàng)作了聞名世界的《凱爾經(jīng)》。
修道院生活十分清苦,食物簡單粗糙,推崇為團體奉獻和克己靈修的精神生活。修道士們一日中按時段進行不同的祈禱,并生產(chǎn)和勞作維繼修道院的運行。在艾柯著名的小說《玫瑰之名》中就有對修院生活的細致重現(xiàn)。修院生活中,抄寫《圣經(jīng)》尤其是《福音書》是作為對神的奉獻進行的。一部《圣經(jīng)》往往要抄寫1200多頁,需要有經(jīng)驗的抄寫者兩到三年時間完成。想象一下無論寒冬酷暑,抄寫者們都堅持用精準優(yōu)美的筆觸在皮紙上用自己制作的筆和墨水抄寫下心中對神的祈愿,再用十分珍稀不可浪費的顏料進行彩繪,最后用自制的骨針和粗線進行繁復的裝幀。這真是愛的勞作。
修道院中抄寫者們往往自己制作墨水,他們用盡量簡單可控的步驟,制作濃度和黏稠度適宜的墨水。他們最關(guān)心的是墨水要能完美黏著在皮紙上,并且不易褪色,因為他們所抄寫的內(nèi)容并非為自己有生之年的祈愿,而是為流傳萬世。根據(jù)老普林尼在公元1世紀寫成的《自然史》中所說,最早期的墨水是用燈炱或炭黑制作的,并用阿爾卑斯山北部生長的石果樹脂加厚。還有一種方法是用在4月或5月切割的黑刺李樹皮。抄寫員剝?nèi)ジ稍锏臉淦?,將其碾碎,浸泡在水中,然后將其煮沸。碳墨水和后一種棕墨水的缺點是呈砂礫狀并容易擦破羊皮紙。
鞣酸鐵墨水則因其適宜的潤滑度和黏稠度而更利于書寫,而且容易制作又經(jīng)久不衰,成了大部分中世紀抄寫者們的首選。抄寫者們從(主要是)橡樹上收集樹癭,碾碎后浸泡在雨水中直至變軟,有時候葡萄酒、啤酒或者醋會代替雨水作為溶劑。之后抄寫員們加入從鐵礦中提取的酸鹽溶液,并加入阿拉伯樹膠使整個混合物黏稠。鞣酸鐵墨水是酸性的,溶蝕入皮紙中就非常持久,即便褪色后抄寫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在不良的儲存條件或潮濕的條件下,墨水會反應(yīng)性地破壞羊皮紙并在其中形成小孔。
1425年在比利時的布魯日市制作的一本祈禱書。
在抄寫重要段落或抄寫者需要標記某一部分的起始時,紅墨水或者白墨水會出現(xiàn),它們大多是鞣酸鐵墨水的某種變體。最常見的紅色墨水配方涉及硫化汞,蛋白和阿拉伯樹膠。它有時是用浸泡在醋中并與阿拉伯樹膠混合的蘇木制成的。最難制作的顏色之一是純白色。銅綠,即氧化銅或白鉛是流行的替代品。其他顏色,如綠色或藍色,很難生產(chǎn),在中世紀手稿中很少見。只有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王室或貴族使用的手抄本中,才更多地使用了貴重的青金石制作的藍色顏料。重要段落的首字母或者頁邊描金,則需使用非常貴重的金液。抄寫者將金箔碎片研磨并與酸鹽溶液和銅化合物混合,得到的金液用羽毛筆涂抹并打磨,直到其閃耀金光。可以想象,制作彩色墨水并非易事。艾柯的小說《玫瑰之名》中的謀殺手法即為在手抄本中用有毒的顏料上色,這或許很接近真實情況。制作墨水的抄寫者們常常就會受到這些成分的影響,特別是如果他們還舔手指翻書頁的話。
用鞣酸鐵墨水抄寫的中世紀手稿中,《凱爾經(jīng)》或許是最瑰麗的一部。早期的愛爾蘭智識階層不僅放眼四方,而且也愿意深入發(fā)掘自身所在之地的古老傳統(tǒng),這兩種眼光相互啟發(fā)相互滋養(yǎng),而使得他們的文字生出雙翼,翱翔于不同的時空之中的,除了博學和堅定的信仰,還有非同尋常的想象力。抄寫者們也毫不猶豫地采用多種古老的異教藝術(shù)形式和其他地域引入的藝術(shù)風格,使中世紀愛爾蘭手稿的裝飾因其繁復雜合的特征和極為璀璨唯美的風格享譽于世。
?《凱爾經(jīng)》的一頁。
《凱爾經(jīng)》包含四部拉丁語福音書,為圣哲羅姆于公元384年完成的拉丁語通俗譯本,其內(nèi)容包括福音書文本和少量其他《圣經(jīng)》文本,“教規(guī)表”,福音敘事摘要(Breves causae),和介紹福音傳道者(Argumenta)的序言。這本書使用的是牛皮紙,包含340個對開頁,約330×255毫米。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凱爾經(jīng)》是800年左右在愛奧那修道院繕寫室成書的。
《凱爾經(jīng)》的名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光輝璀璨的裝飾,其裝飾藝術(shù)從多種文明和傳統(tǒng)中汲取靈感,特別還保留了許多凱爾特異教時期的藝術(shù)元素,其瑰麗華美在同時期甚至是整個中世紀手稿歷史上都非常耀眼。其大量運用了植物、動物和人體抽象形象裝飾,旨在美化耶穌的生平,并不斷深化讀者關(guān)于其屬性和符號的印象?!敖桃?guī)表”有整頁幅的裝飾,包括福音書作者馬太(馬),馬克(獅子),路加(小牛)和約翰(鷹)的象征形象;還有圣母和基督的全彩描金肖像。這部手抄本中出現(xiàn)了少見的復雜敘事場景,比如基督被捕及魔鬼的誘惑場景。對開頁第34頁右側(cè)是馬太對耶穌降生的描述,是中世紀藝術(shù)中非常有名的一頁,有馬太和約翰極為繁復精美的肖像?!秳P爾經(jīng)》彩色插繪的藝術(shù)家們大量使用了金液、鉛白、銅綠和靛藍等顏料,甚至采用了在基層頂部添加多達三種顏料的技術(shù)。
著名的愛爾蘭史書《阿爾斯特編年史》在1007年的記載中將《凱爾經(jīng)》稱為圣克倫巴的偉大福音書,并稱其為西方世界的瑰寶。在1641年的叛亂之后,凱爾斯的教堂成了一片廢墟,大約在1653年,這本書由凱爾斯郡長卡文伯爵查爾斯·蘭伯特送到都柏林,以保障其安全。幾年后,它通過亨利·瓊斯(Henry Jones)的代理人被送到了都柏林。亨利·瓊斯曾是克倫威爾軍隊的偵察官和三一學院副校長,當時他成為米斯的主教?!秳P爾經(jīng)》從19世紀中期開始在三一學院的老圖書館展出,現(xiàn)在每年吸引超過50萬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