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言
進入4月,市場上關于降準的議論較多,正反意見都有,需要細致梳理。
首先看宏觀政策目標。實體經濟企穩(wěn)會降低實施降準的即時緊迫性。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但將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人民銀行公布3月新增社融為2.86萬億元,超過預期,同時M2增速回升,大體上與名義GDP增速保持一致。社融增速可能企穩(wěn),啟示市場預期經濟有望見底。房地產市場也暖意頻吹。作為逆周期調節(jié)政策工具之一,當前進一步實施降準的必要性下降,后續(xù)行動需要基于數據變化和形勢判斷相機抉擇。
其次看貨幣市場表現。利率度過季末高值后開始回落,市場流動性依舊維持合理充裕。對外貿易凈出口意外擴大,外匯儲備持續(xù)增長,顯示外匯占款下降的狀況至少沒有進一步惡化。不僅如此,公開市場操作也連續(xù)多日暫停,相關公告的基調進一步確認流動性處于合理充裕狀態(tài)。換言之,當前貨幣條件下價格信號符合政策預期,以微調預調著稱的公開市場操作尚按兵不動,那么實施動作幅度較大的降準可能性自然也會降低。不過,受繳稅、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等因素影響,流動性可能有短期波動,降準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再次看外部制約因素。外部價格方面,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擴大,人民幣幣值持續(xù)企穩(wěn),減弱了降準的國際平衡約束條件,降準的政策自由度增大。內部價格方面,CPI和PPI雙雙回升,似乎是制約降準的因素。但相關翹尾成分居多,且CPI增加不及預期,其實放大了政策空間。此外,準備金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系統性風險緩沖器的功能,人民銀行提出準備金率的國際橫向比較,也有意破除降準依賴。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穩(wěn)增長存在的隱憂客觀存在,如企業(yè)效益改善有待時日,國內面臨外部降速很難獨善其身,貿易保護陰影尚存反復等。既然目前降準與否勢在兩可,那么為了給后續(xù)外部變化應對預留一定的空間,降準緩行也在情理之中。前期辟謠降準折射出,一方面市場存在降準預期,另一方面政策部門傾向于打破連續(xù)降準的慣性預期。
當前貨幣政策的預期管理進入微妙時期。為了彌合市場和政策之間的預期差,可以嘗試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透明度。比如像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立場的日期都是預設的,因而市場一般不會預期在其他日期發(fā)生貨幣政策調整。
總之,降準仍在政策工具箱之中,降準緩行應更多理解為前期逆周期政策組合的效應漸顯,現已進入政策觀察期。為更加從容地應對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議題,保持一定的政策回旋余地不是壞事。
責任編輯:宗軍? 鹿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