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西山煤電集團新產業(yè)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53)
礦井水分為兩部分,一是頂板巖隙涌水,此部分水體水質較好;二是設備清洗、巷道除塵等使用后的污水,此部分水體水質較差,含有廢油油脂、土體等其他雜物[1-3]。井下污水排入水倉后,給水倉清挖造成極大困難,同時對水倉的蓄水能力及水倉抽水水泵效率造成極大影響,因此,需要對礦井污水進行凈化處理。
井下清水和污水在井下水溝混合后,不僅清水會被污染,同時使井下污水處理量增加,增大了工作量。因此,井下需要對污水和清水進行分離,將清水抽至地面,為生產生活提供用水,同時,對井下污水作進一步凈化處理[4]。本文提出的礦井水利用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礦井水綜合利用方案
針對西山煤電屯蘭礦井下水體分析,對清水及污水來源進行分析,并提出分離方案。
井下清水基本上都來自巷道內的鉆孔,對井下鉆孔數量及出水量進行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井下清水來源
以上共有9個出水鉆孔,總出水量約為273 m3/h,平均水壓約為1.9 MPa。
井下污水來源主要有兩處,分別為:
1) 一采區(qū)的污水經排水管路由南回進入到大巷的水溝。
2) 采區(qū)的污水經軌道巷和疏水巷進入到大巷的水溝內。
上述兩處污水共約580 m3/h。
通過對井下清、污水來源及排水途徑進行分析,提出井下清、污水分離方案:
1) 從輔一大巷三聯巷的鉆孔出水點開始,由大巷→輔一、二的三聯巷→輔二巷→輔一大巷外段的水溝管路將9個出水點的清水進行集中,之后,通過輔一巷道內的四聯巷水溝進行排放,在2號水層處用水泥垛子堵住。這樣將清水全部匯集至2號水倉。
2) 在輔一巷道內三聯巷北約10 m處,用水泥垛子堵住,確保輔一大巷的污水經三聯巷全部進入至輔二大巷的水溝,與原輔二大巷水溝內的污水全部進入凈化水硐室,經沉淀處理后進入至井下的1號水倉。
井下水處理站主要是減少水中的懸浮物,提高井下排水泵的排水能力,減小設備磨損等,傳統的沉淀處理會占用井下本就狹窄的空間,且處理效率低。通過大量研究,選用超磁凈化水處理設備對井下污水進行處理,具有設備所占空間小、操作簡單、處理效果較好等優(yōu)點[5-6]。
本文研究設計的超磁凈化污水工藝流程為:
1) 污水初步處理
井下匯集的污水在排水溝內經人工格柵,對污水中的大顆粒進行過濾,經初步過濾后的水經自流再進入沉淀池。沉淀池經一段時間運營后由于泥沙較多,定期采用排砂泵進行排砂。
2) 投加特選的磁種
經沉淀過濾后的水自流進入超磁分析系統,之后,向混凝反應器中加入特選磁種,進行混合反應。
3) 微磁絮凝
將含有磁性物質的處理水體,在助凝劑與混凝劑的混合作用下,使非磁性物與磁種進行結合,變成微磁絮團,此過程需要3 min左右。
4) 快速分離
混凝反應后的水體,進入到超磁分離設備;之后,在高磁場的作用下,微磁絮團轉動浮至水面,此時對其進行打撈,進一步凈化水體。此過程后的水體進入至1號水倉。
5) 磁種回收
用磁盤將微磁絮團中的非磁性污泥與磁種進行分離,實現磁種回收。污泥最終進入污泥池,污泥池中的污泥經過壓濾機的脫水處理后,再排至前述沉淀池進行處理。
6) 回收磁種計量投加
前述步驟中回收的磁種經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均勻攪拌后再次投加至混凝器中,循環(huán)使用,降低生產成本。
7) 污泥壓濾系統
此系統主要為一臺板框式壓濾機,使用污泥泵將污泥池及沉淀池中的污泥經壓濾機壓縮處理,將壓出的水經接水槽及管路排走,壓縮而成泥餅,落在壓縮機下方的皮帶機上,經皮帶輸送至地面。
井下處理后的水及井下清水到地面后,為使其能達到生產及生活用水標準,進一步采用澄清、過濾及消毒等綜合措施進行進一步處理。其處理技術流程為:
井下水進入地面后,首先,將其排入地面預沉調節(jié)池,使部分煤泥等得以沉淀,初步處理后的水排入高效澄清池,并在泵前、泵后分別加入混凝劑和絮凝劑,經反應沉淀并澄清后,將水排入多介質過濾池,并在池中加入濾料進一步去除水中雜質,使水體達到各種排放標準。調節(jié)池中的煤泥水提升至煤泥水池。煤泥水經過電動排泥閥通過重力排泥,將煤泥渣漿運送至選煤廠進一步統一處理。
通過上述各種技術措施,西山煤電屯蘭礦對井下污水進行處理,降低了水倉的積淤程度,增強了水倉的蓄水能力,礦井的排水水泵效率明顯提高,故障率降低,同時,井下工人的作業(yè)環(huán)境得到改善,保障了生產生活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安全。
通過對西山煤電屯蘭礦的井下水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清水、污水分離工藝。井下污水處理站實驗采用超磁分離凈化技術,大大提高了井下污水的處理能力及效率,減小了水倉的積淤程度,提高了水倉的蓄水能力,保障了礦井安全,實現了礦井水的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