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發(fā)滿菌的金針菇栽培袋移至培養(yǎng)架的頂層或搬入栽培室進行搔菌,可直接誘導原基分化。催蕾階段,菇房溫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給予弱光照和通風。當魚籽般菇蕾布滿料面時,將棉塞、套環(huán)拔除,打開袋口,把塑料袋口向外折起卷至離料面2~3厘米處,袋口不能蓋濕布或報紙,開袋后加強通風,使菇逐漸失水枯萎變深黃色或淺褐色,然后再從干枯的菌柄上形成新的菇蕾叢。
枯萎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原來的培養(yǎng)室內進行栽培的,把翻折后的栽培袋直接置于培養(yǎng)架的頂層;二是在室內放置旋轉式電風扇,采用機械吹風的方法加快菌柄枯萎速度;三是放在通風較好的房間,把門窗打開,讓之形成對流,逐漸使其枯萎。開袋后,機械吹風或風量大的地方枯萎速度快,1~2天后,原有的纖細菇柄就干枯變色,但要注意風量不可太大,針尖菇若劇烈枯萎,容易枯死,再生效果差。最好是微風吹干,一般2天就能逐漸枯萎,氣溫低的地區(qū)需3~4天。要注意這個階段栽培房內的空氣相對濕度不可太高,若超過90%,僅僅針尖菇的尖端部分萎縮,一旦停止吹風,又開始繼續(xù)恢復生長,無法提高產量。原基枯萎的空氣相對濕度以75%~80%為宜。適宜枯萎程度的簡單判斷方法是:菌柄沒有完全發(fā)軟,用手觸摸菌柄,有輕微的硬實感即可。
菇蕾枯萎后,將置于床架頂層的栽培袋搬回最底層床架,在底層的地面上灑水,利用底層、地面相對濕度較高的條件,讓枯萎后的菌柄上再生出密集的菇蕾叢,或者在栽培袋上面覆蓋上濕布,讓栽培用培養(yǎng)基表面菌柄與布塊之間形成一個較高的空氣相對濕度小氣候,使接近枯萎的菌柄吸濕恢復,利用菌柄具有再生側枝能力的特性,誘導長出第二次菇蕾。一般經過2天后,在栽培袋的原枯萎菌柄上又重新形成新的、整齊、密集的菇蕾。
將發(fā)滿菌的金針菇栽培袋移至栽培室,打開袋口,進行搔菌,搔去老菌種塊,并將料面搔平。接著在塑料袋口覆蓋舊報紙、無紡布或塑料地膜,定期打開菇房門窗,給予弱光照和通風,每天往覆蓋物上和菇房地上、四周噴水保濕。
覆蓋報紙、無紡布或塑料地膜的作用有三:一是起保濕作用;二是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抑制菌蓋生長,促進菌柄伸長;三是防止在噴水時把水直接噴到袋內影響菇蕾的發(fā)生和使部分子實體發(fā)生腐爛。由于報紙易破,加之報紙油墨含鉛,污染產品,影響產品的安全衛(wèi)生;塑料地膜透氣性差;而無紡布既透氣又保濕,所以,使用無紡布覆蓋效果最好。催蕾階段,菇房溫度最好能控制在13~14℃,濕度要達到85%~90%,約10~15天,料面形成密集的菇蕾。
當子實體長到1厘米左右時,要適當降溫、降濕和加強通風,使子實體受抑制,延緩生長,以利出菇整齊,成批采收。當環(huán)境溫度偏高時,只好采取白天嚴閉門窗,夜間把南北門窗打開加強通風等辦法,以減少白天高溫的影響,并利用夜間的低溫來降低室溫;反之,當溫度低時,應充分地利用白天高溫來提高室溫,夜間則要關閉門窗防止室溫降至0℃。
子實體伸長期將溫度控制在8~14℃。溫度過低,子實體生長緩慢;溫度高于15℃,子實體生長不整齊,容易開傘。菇房每天要噴水保濕,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但是,遇到外界氣溫高時,菇房內的噴水量要減少,使?jié)穸认陆?。因高溫、高濕不僅導致病害的發(fā)生,而且會引起子實體生理障礙,造成菌柄開裂、扭曲,菌蓋畸形和爛菇。干旱地區(qū)則要經常噴水,因為濕度不足,菇體發(fā)育也會受阻,質量下降,嚴重時會影響產量和質量。
用一定的光照可誘導菌柄向光伸長,因此,可在床架的上方裝燈,提供光照。同時,通過減少房內空氣的流通,提高栽培房的二氧化碳濃度,使菇房二氧化碳含量在0.4%~0.5%之間,可獲得菌蓋小、菌柄細長的金針菇,當然,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不能太高,濃度過高,易形成菌柄細長、無菌蓋的針頭菇,影響產量和質量。
袋栽金針菇的采收批次因不同培養(yǎng)基及品種而異。以棉籽殼為主要培養(yǎng)料的栽培袋,一般可采收三潮菇,以木屑為主要培養(yǎng)料的栽培袋,只能采收二潮菇。第一潮菇至第二潮菇間隔大多數為14~20天,第二潮菇至第三潮菇只要10~14天。每袋平均產量200~250克。黃色金針菇品種的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的產量差異不大,各占總產量的35%~40%;而白色金針菇品種的第一潮菇產量占總產量的80%左右。從質量看,黃色金針菇品種的第一潮菇和第二潮菇質量均較好,第三潮菇明顯變差;白色金針菇品種的第一潮菇質量好,但第二潮菇質量卻較差。所以,通常黃色金針菇品種采收三潮菇,白色金針菇品種只采收一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