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現(xiàn)場
3月11日8時45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fā)布廳舉行當天的第一場記者會,邀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副部長李萌等與中外記者見面。
記者會一開始,王志剛介紹了我國去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斑^去一年,我國科技事業(yè)又邁出了堅實步伐,涌現(xiàn)出一批以體細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為代表的重大原創(chuàng)成果,港珠澳大橋、高鐵、5G等重大科技攻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新動力。霧霾防治、腫瘤重大診療設備、原創(chuàng)抗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等先進技術應用不斷提升民生福祉。同時,改進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破除‘四唯’,擴大科技人員自主權,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等一批務實改革舉措落地生效?!蓖踔緞傉f。
緊接著,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等就“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相關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以下為記者會文字實錄摘要(小標為記者標注):
我們對基礎研究應該要給予足夠重視,否則科技創(chuàng)新就沒有源頭了。對中國科技界來講,基礎研究的能力和產出是我們的一個短板。
我們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要有統(tǒng)籌,因為基礎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終點,論文本身也不是這個成果的句號。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去年國務院專門出臺了加強基礎研究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國務院文件形式第一次就加強基礎研究作出全面部署。
這說明在新時代,在中國到了高質量發(fā)展,要建立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更多依靠創(chuàng)新驅動,把科技擺在核心位置的階段,基礎研究的地位就顯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信任為前提。我們對廣大科技人員給予充分信任。另外,在政策制定上,激勵是導向?,F(xiàn)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些要求不太合理,帶來了一些讓科研人員無所適從的事情。所以,我們改革的重點就是怎么樣以激勵、信任為出發(fā)點改進管理。
第二,包干制本身來講還是個手段。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在基礎研究領域進行一些包干制試點,這還是一種手段。我自己也搞過科研,我看到這個包干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一種責任,信任越大,實際上責任越大,授權越多,責任也是越大,壓力越大。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理解的時候,不是有錢就撒開了用,自己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被信任?
作為政府來講,實際上是要把包干制跟“放管服”結合起來?!胺拧辈坏扔诓还?,只是管的方式、管的理念會發(fā)生變化。所以,在這一點上,政府也要研究,科技部當然要優(yōu)先研究這件事情。
在科技體制改革這一塊,主要是圍繞人來開展。去年我們推動了“三評”改革。科技人才怎么評?科研機構、企業(yè)、研究院所怎么評?科研項目怎么評?科技部持續(xù)做了很多年,跟相關部門一起,使得評價更科學。
怎么讓科研人員有更好的科研環(huán)境,比如說帽子、牌子、報銷、填表等方面有很多困擾。所以科技部和相關部門一起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夠落地。
另外,還有政策的協(xié)同。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間可能有點打架,或者有的改了有的還沒改。這件事我們正在和相關部門一起梳理,有些可能要改動一些既定的政策,使它們能夠一致起來。同時,我們也會把加強指導和檢查督促結合起來,哪些方面可能對政策的理解需要進一步闡述,哪些在執(zhí)行方面需要加以指導,需要部門擔責任的,我們要擔起來。
但同時,也要推動政策的落實,這樣才使得我們科技人員能夠真正享受到政策,不唯身份、不唯編制,這些又涉及事業(yè)單位改革的事情,因為很多研究院所、高校都是事業(yè)單位。
第一,科技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一項新技術、新成果帶來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需要關注和避免出現(xiàn)壞的一面。
第二,科研倫理和學風作風問題非常重要。科學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和成果轉化,特別是在應用領域發(fā)揮科技的擴散性、滲透性,還是有一些不確定性的,這就需要我們科研人員有強烈的責任感、科學精神、道德操守和科研倫理,當然還有遵守法律法規(guī)等方方面面的要求。要告訴和引導科學家從事科研活動應當遵守什么樣的規(guī)范,轉化成果要遵守什么樣的規(guī)定,使我們科技人員更加理性、尊重規(guī)律、敬畏法律,對于那些為了個人名利罔顧法律的行為要加以約束。
談青年科學家發(fā)展:希望能給青年人更多成長空間
從科技部的角度來講,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這些年輕科技人員,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現(xiàn)其中那些安安靜靜的、把科研創(chuàng)新作為自己畢生事業(yè)、職業(yè)選擇的,以及通過科研體現(xiàn)自己一生價值所在、接受社會認可的年輕同志。對于這些人,我們要研究怎么樣給予更多更大的支持。我不太贊同年輕人太著急,人才流動很正常,而且必須流動,但是三天兩頭流動可能就有問題。
王志剛部長在記者會上
在國家科技計劃方面也對青年人給予了積極的傾斜支持。比如,重點研發(fā)計劃中設立了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優(yōu)青、杰青方面也都做了安排,就是為青年人提供專門通道,就好像種子期、初創(chuàng)期企業(yè)沒有長成要搞個孵化器似的。
另外,在科技人才計劃方面,也有對青年科技人員進行專門的支持。導師和學生的關系,課題組長和科技人員之間的關系,總師和成員的關系,實際上也類似一個師父帶徒弟的關系。作為總師、作為導師、作為組長,怎么能夠積極幫助年輕人,給年輕人提供成長機會、工作舞臺?
為什么過去很多年輕人很早就可以擔任一些課題組長,擔任一些主管設計師、主任設計師,而這種機會現(xiàn)在是不是可能少了一些?在這一點上,還需要科技界的前輩們做更多的工作。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說法,我總是覺得不好聽,師生之間還是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的關系,共同保持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