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卓義峰
叻沙,一種類似辣椰奶米粉湯的美食,在新馬一帶頗為普遍,深受當(dāng)?shù)孛癖姎g迎,熱天吃叻沙總會大汗淋漓,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屬于熱帶的快感體驗。雨天時人們更想吃叻沙,熱辣辣的湯汁能驅(qū)逐濕氣,整個人也舒爽起來。
叻沙是Laksa的音譯,早期的東南亞深受印度文明的影響,語言借用了不少梵文,而梵文里有個和Laksa讀音相近的詞,意思為成千上萬,暗指laksa的烹調(diào)過程,需要加入多種不同的原料,工序十分復(fù)雜。然而根據(jù)一本牛津美食書里的論述,laksa一詞其實源自波斯語Lakhsha,在波斯語里意為“滑溜”,類似面條的質(zhì)感。也有人說叻沙源自閩南語的辣沙,指的是叻沙食材里的蝦米給人的口感。這些說法迥然不同,但都證明了南洋(明清時期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概念)深受各種文化的影響,是多元文明的交匯地。
搞不清楚名字的來源,也不妨礙新加坡人對叻沙的喜愛,當(dāng)?shù)爻猩踔脸鍪圻飞撤奖忝妫@款方便面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在全球方便面評選中獲第一名,是游客到新加坡旅行時必買的手信之一。美國CNN的旅游頻道也曾經(jīng)將馬來西亞檳城叻沙列為全球排名第七的美食,因此叻沙可謂名聲在外,在世界各地的東南亞餐廳中都很容易吃到。
新加坡人用餐一般到小販中心或咖啡店,這些平民用餐處才是品嘗叻沙的好地方,在新馬叻沙就有幾種不同的版本,有趣的是,這幾種都稱之為叻沙的美食,在新馬不同的地區(qū),卻有著 非常不同的味道。檳 城叻沙采用魚湯和羅 望子烹煮,味道帶有 明顯的酸味,檳城靠 近泰國,受到泰人嗜 酸的影響也不足為 奇;東馬沙撈越鐘情 的叻沙則有濃厚的香 料味,用母雞和草蝦 熬出來的湯汁是深褐 色;而新加坡叻沙的 湯汁紅中透白,濃郁 的椰奶味揮之不去, 湯底制作的工序頗為 復(fù)雜,需要加入各種 香料和調(diào)味料,包括 南姜、叻沙葉、香 茅、魚露和蝦醬等, 將粗米粉燙熟后,加 入蝦、血蚶、魚餅等 才大功告成。
在上世紀(jì)30年代,新加坡就有文字 記錄叻沙的存在。一 些美食家認(rèn)為叻沙是 土生華人的創(chuàng)作,土 生華人是新馬獨特的 族群,擁有自己的美食文化,是早期南來 的華人和當(dāng)?shù)氐鸟R來 女子通婚后的第一代,男性稱之為峇峇,女性則稱之為娘惹,而叻沙據(jù)說就出自娘惹的廚房,是兩種文化相互交融和影響的產(chǎn)物。
新加坡最具盛名的加?xùn)|叻沙就位于土生華人的聚集地如切,是游客常去的名店,幾乎所有美食指南都不會少了它。不過,筆者更喜歡位于惹蘭勿剎的結(jié)霜橋叻沙,老板依舊用火炭來烹煮叻沙湯,這樣味道會更香醇。一碗叻沙三元新幣,可謂良心價,難怪午餐時間店前總是大排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