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時旭 韓藝濃 顧恬恬
(1.山東建筑大學,山東 濟南250000;2.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250000)
本次設計的選址在重慶武隆天坑仙女山鎮(zhèn)的下石院天坑附近,下石院很原始,不是景區(qū),完全沒有被開發(fā)過,里面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原始風景。下石院附近山清水秀,雖距天生三橋不遠,但感覺卻很與世隔絕。
在重慶武隆縣核桃鄉(xiāng)明星村有一個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圓形天坑中石院天坑,坑底有19 戶世代居住的原住居民。下石院天坑有20 幾戶世代居住的原住居民,兩坑相距約400 米,都屬于坍塌性天坑中、下石院天坑距天生三橋約2.4 公里,發(fā)育在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地層中。天坑附近地勢順地層往東南傾斜,北西側高、東南側低,底部及側坡上長有杉樹、青岡等林木、農田分布,緩坡處建有村落;站在坑底環(huán)顧四周,深邃的天坑內分布有村舍田園、走進林中、鳥語花香、別有洞天,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如今的城市中,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負擔使許多人透不過氣,總感覺稍有松解自己便會被淘汰,體閑放松的時間總是被工作時間擠壓,且又恰巧呆在了一個壓抑、狹小、環(huán)境不容樂觀的室內空間下,使得許多人越來越向往著原生態(tài)的空間、生活方式以及心態(tài)。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于來之不易的假期十分的珍惜,并大多數選擇度假來減壓。然而如今大多數度假村確實是名副其的村,原生態(tài)是可以滿足,可是對于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以及對室內外居住環(huán)境的高要求,度假村顯得愈來愈力不從心。
本次設計選址在重慶武隆的下石院天坑附近,地方非常原始,且沒有被開發(fā),周圍山清水秀,雖然距離天生三橋不遠,但感覺卻很與世隔絕。天坑附近地勢順地層往東南傾斜,北西側高、東南側低。當地居民耕作方式以梯田為主,居住形式主要是吊腳樓。
建筑外觀融合當地特色,將梯田的階梯狀以及吊腳樓的建筑形式結合起來,以蜂巢的緊密排列形式,連接各功能區(qū),各區(qū)域景觀水池的設計讓每個空間顯得立體靈活,且與梯田更加相似。如圖1 所示。
圖1“原生悠然”度假酒店建筑外觀效果圖
度假式酒店是以接待休閑度假游客為主,大多在濱海、山野、林地、峽谷、鄉(xiāng)村、湖泊溫泉等自然風景區(qū)附近,根據所在地方的特色提供客房、餐廳、娛樂設備和服務。
度假型酒店因地域、經濟、文化的不同而具有地方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等特點。許多專家和業(yè)內人士常把度假型酒店的核心概念集中在“經歷”上,即度假者對度假酒店的直接觀察或參與而形成的感受和體驗。因此,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體驗感對于度假型酒店設計是尤為重要的。
綜上所述,度假酒店的地域性與獨特性是尤為重要的,這也是我建筑外觀將吊腳樓與梯田結合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