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心
《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于元末明初,但文字已接近白話文。高中生和大學生如稍加耐心,不難讀懂。有心學習寫作的朋友,更可從中學到一些寫作技巧。
作者羅貫中寫人物外貌,具體細致,甚有畫面感。劉備“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諸葛亮則是“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外號“碧眼兒”的孫權長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著墨最多的要數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書中人物出場也自帶氣氛。張飛是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劉備未出山時,苦于無財無兵,只能在招募榜前嘆氣,這時他聽到“一人厲聲言道:‘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一個莽張飛躍然紙上!
羅貫中對重頭人物諸葛亮的出場,做了精心鋪墊。先是讓劉備檀溪脫險遇到隱士水鏡,從他嘴里得知了徐庶與伏龍兩位賢人。后又寫他巧遇徐庶,徐庶替他訓練出精兵時,卻因母病告辭,臨別推薦了“臥龍”,亦即“伏龍”。
劉備一顧臥龍崗尋訪,一路遇到幾個高人,個個疑似諸葛亮,但他們只是諸葛亮的朋友。到了諸葛亮家,書童告知諸葛亮外出,不知歸期。寒冬時節(jié),劉備二顧臥龍崗,見屋里有人誦詩,以為是諸葛亮,結果那人告知自己是諸葛亮的弟弟。正要告辭,有人返家,該是諸葛亮了?原來只是諸葛亮的岳父。劉備誠意拳拳三顧茅廬,這回諸葛亮終于在家了,卻在大睡其覺。劉備恭敬地在堂下等候了多時,好不容易等到他醒了,他卻要鄭重更衣,打扮一番后才現身。
羅貫中就這樣一步步鋪陳,讓蜀國的靈魂人物——諸葛孔明千呼萬喚始出來,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這些構思,值得初學寫作的朋友揣摩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