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
最近,臺灣的一則新聞引起嘩然。一對年輕情侶因女方懷孕,決定步入婚姻殿堂,作為未來的兒媳婦,理所當(dāng)然得先去拜見公婆。這次見面表面上相當(dāng)和氣,相見如賓,不過事后婆婆對女孩開出嫁進門的條件:
1. 一年只能于大年初二返回娘家一次,其他時間不得回去;
2.不得私下拿錢回娘家;
3.每月得孝敬公婆各兩萬臺幣。
女孩接到如此條件,馬上對男友說了一番話,大意是:“對不起,你我結(jié)婚之事到此為止,從此各奔東西,懷中的孩子是我的,生下來老娘自己養(yǎng),與你概無關(guān)系?!蹦杏训闹苯臃磻?yīng)是:“你就不能體諒一下我父母?”
網(wǎng)友的反應(yīng)可想而知,一面倒地挺女孩,不過我好奇男孩的父母怎么會開出如此條件?而且從條件可知:女孩目前仍在上班,看情形薪水還不錯;公婆擔(dān)心兒媳婦將來吃兒子的,所以要求女孩不得將錢“逆輸出”給自己父母;男孩母親搶先擺出婆婆的姿勢,壓制未來的兒媳婦。
仿佛忽然間回到100多年前,如今怎么還有婆婆認為兒子是我生,兒子是我養(yǎng),兒媳若要嫁進門,一切聽我的?
看似不可能時光倒流的事兒,仔細想想,我見到類似的情形也不算少,最直接的是當(dāng)兒子帶女友回家,媽媽情不自禁地擺出婆婆臉色,包括冷眼打量、用計衡量、強調(diào)出身名門、故意無意間透露本家的家規(guī)等。
夫妻相處本不容易,如果再加進雙方家長、雙方親戚、雙方朋友,單純的愛情馬上變質(zhì),一如新聞中男孩對女孩的抱怨:你就不能體諒我爸媽嗎?
在此,我替女孩回答:“我若體諒你爸媽,就對不起我爸媽了?!?/p>
做婆婆的本來就有先天的心理疙瘩:我辛苦疼大的兒子,如今怎么給了其他女人?如果我不先替兒子鋪好路,萬一兒子將來受到欺侮呢?
我一個好朋友的老婆對獨生子的婚姻則采取另一種態(tài)度,兒子女友首次到他們家吃飯,未來婆婆待女孩如客,但做飯時,興沖沖地領(lǐng)女孩到廚房一起做,還夸女孩菜切得好。
接下來,偶爾會跟女孩相約在外面喝咖啡,聊聊兒子的成長,聊聊自己家里的情形,完全把未來兒媳婦當(dāng)成朋友相待。幾個月后,女孩到他們家吃飯,幫忙切菜洗菜、收飯桌洗碗盤變得自然,未來婆婆讓兒子也進入廚房幫忙,馬上協(xié)助女孩融入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
不僅如此,未來婆婆還主動和女方的父母約了吃飯,了解對方成長的環(huán)境,例如,這位未來的婆婆知道女孩家愛吃面食,餃子愛韭黃餡的。女方父母也知道男方家里從小以米飯為主,紅燒肉是20多年來的家族“根本大菜”。許多小事逐漸兜在一起,兩家人不同的習(xí)慣取得最大公約數(shù),事情好辦了吧?
不幸,年輕男女間的感情非長輩能預(yù)料,小兩口竟然分手了。聽到消息我大吃一驚,見到男孩,忍不住問:“你爸媽忙半天,你們分手,他們不難過?”
男孩回答得妙:“難過?我前女友跟我媽已經(jīng)是好朋友,她們還一起去喝下午茶咧?!币驗槲磥砥牌诺呐Γ∏閭H好聚好散,分得毫無怨氣。
這能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來形容嗎?
家庭的維系看似日常,其實得費心,歡迎新成員,尊重舊成員,疏忽不得,免得給家人增添煩惱。這位和兒子女朋友交成朋友的媽媽,了不起,她尊重每個人,自然也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家庭,真的是門學(xué)分挺重的學(xué)問。
責(zé)任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