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梅
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多數(shù)滿族家庭過中秋節(jié)時有買一只整羊獻牲敬神的習俗。這個時節(jié)的羊,在歸化(現(xiàn)在的呼和浩特)被稱為“熱羊”。這個“熱”有鮮的意思,這里的人喜歡把新鮮的東西稱為“熱乎的”。另外,這個“熱”還有炎熱之意,七月是塞外最炎熱的季節(jié)。
從字面上我們就能感覺到熱羊販運的困難,那時候的運輸條件很簡陋,沒有冷凍,中秋之前若屠宰后販運,從呼和浩特到北京,羊早就臭了。
朝廷為了方便從歸化城往北京專門運送活羊,特別劃定一條路線,京羊道應(yīng)運而生,這是一條完全在草原上開辟出來的道路,適合大規(guī)模羊群移動,全長九百多華里,一路水草豐美。
在這條路上,經(jīng)營羊的商號叫京羊莊,京羊莊里的伙計叫京羊客。常年在京羊道經(jīng)營長途販運活羊最為著名的是元盛德商號。該商號在北京城就有三家京羊莊,負責從草原往北京市場運送活羊,同時負責羊肉在北京的銷售。
那時候,北京對歸化羊的需求量很大,滿族八旗部隊連同他們的家屬超過六十萬人常住北京內(nèi)城。按每家五口人計算,光是家庭獻牲就要消耗十幾萬只羊。當時,上至宮廷,下到官商富人乃至百姓人家,都以在中秋節(jié)能吃上幾口歸化來的羊肉為快事。所以,每年快到七月底時,各家京羊莊就把在草原上存的羊趕到京城來賣,有時剛趕到張家口,就被另一撥京羊客截在半路買走了。
京羊客到歸化買羊都是找“橋牙子”?!皹蜓雷印笔侵妇┭虻琅d盛時期涌現(xiàn)出的一批職業(yè)經(jīng)紀人,活羊買賣必須由他們充當中間人才可成交,這個行業(yè)被稱為“牙行”。
京羊客選擇熱羊時,由橋牙子帶著他們翻過大青山到召河去看羊。凡是到召河看羊的客人都是大主顧,買的羊都以“羊房子”計數(shù)。所謂“羊房子”指的是帳篷,那時候,歸綏人運送活羊是有隊伍編制的,兩個羊工負責五百只羊,為一群。晚上二十個羊工住一頂帳篷,總共趕運十群羊,就是五千只,也就是說一頂羊房子是五千只羊。行走起來,各群先后的距離,約二里路,整群前后相距二三十里。前頭第一群有了掉隊的羊,就由第二群收容起來,歸入他的羊群走。以此類推,到了最后的一群,就都收容起來,慢慢地趕上走。最末一群羊,最初分配的數(shù)目比較少,趕羊人的技術(shù)很高,他能把掉隊的羊收容起來,慢慢地趕到目的地。
在召河,京羊客看羊一般選擇高坡,高處顯得羊身高大。在坡上拉開馬道,看羊的人排成兩行,賣主從落場地方把羊趕來,按個頭的大小,分為頭梢、二梢。頭梢羊有六七十斤重,二梢羊有四五十斤重。熱羊拔的是羯羊,內(nèi)有少數(shù)山羊,渣子羊很少。羊班頭騎著馬,帶著頭梢羊先從馬道過去,因為羊班頭是騎馬帶著羊群過去的,所以行話稱羊道為“馬道”。羊群經(jīng)過的時候先報羊數(shù),跑到盡頭后,二梢羊再過。羊群全部過完,買賣雙方會同店家走到停羊的地方,討價還價。最后雙方約定從大群里邊選擇一只大小適中的羊,作為標準,以概其余,這只羊被稱為“腰窩羊”。
選定腰窩羊后,即用暗號議價。每個商號的京羊客,都有一個最后做決定的人,這個人叫“買頭”,買頭最有看羊經(jīng)驗。
在橋牙子協(xié)助下,京羊客把羊買好了,稅卡子的收稅人就在跟前,當場繳稅。剩下的事就不用他們操心了,橋牙子自然會組織有經(jīng)驗的羊工按時把羊運送到北京指定地點。
當時,英國商人開在歸化城的怡和洋行看到販羊生意頗為賺錢,也曾安排人員招募羊工插足京羊道上的買賣,結(jié)果十分悲慘,他們組織羊工往北京運活羊,還沒到張家口就全軍覆沒,據(jù)說是羊群誤食了有毒的斷腸草。所以京羊道生意乍看簡單,其實操作起來難度極大。
到了冬天,由于北方氣候寒冷,沿路草少,趕運活羊比較困難,但凍羊肉包裝運輸比較省事方便,于是,出現(xiàn)很多種特別包裝運輸羊肉的手段,其中一種叫“羊肉包子”,指在特制的羊肚里裝上剔骨的羊肉,每個至少有三十斤重,這樣包裝為的是方便馬車長途運輸,十幾個同樣的大包為一車。同時,這樣的“肉包子”也不易散失水分,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運到北京羊肉還保持著新鮮。
乾隆年間,發(fā)達的屠宰運輸業(yè),使歸化成為我國北方最大、最重要的肉食品加工基地。歸化繁榮的屠宰運輸業(yè)培養(yǎng)出了大批食客,據(jù)統(tǒng)計,清代北京每年消耗羊30萬只。一只羊到了北京,肉被內(nèi)城的滿清貴族、八旗部隊以及他們的家屬吃掉了,羊下水歸住在外城的市民百姓,現(xiàn)在依然受歡迎的鹵煮火燒、爆肚、涮羊肉……都是從那個時候傳下來的。那個時候,一到立秋,北京的許多賣涮羊肉的飯館便紅火起來,羊肉料都由歸化城的商家供應(yīng)。各家飯館首先向顧客炫耀的是店內(nèi)羊肉的產(chǎn)地,其中最為出名的是至今活躍的老字號東來順。
那么,從歸化城運出的羊是從哪里來的呢?
清代中期,每年由唐努烏梁海(今外蒙古)販運回歸化城的羊,有七八十萬只到一百多萬只之間,商號把從后營(即今蒙古國西部城市烏里雅蘇臺)、扎哈慶、計毫子、白顏子的羊趕回歸化。
羊群回到召河,向商號交羊,由羊莊雇傭的牧工接收。羊莊有一整套經(jīng)營管理辦法,還有很多技術(shù)人員,比如羊倌。他們叫羊倌為馬頭,因為都是騎馬放羊。他的任務(wù)是管理幾頂房子的羊群,負責選擇草場。牧場北至百靈廟,南至歸化城以南,西至固陽,東至陶林,非常遼闊,他們按季節(jié)選擇牧草茂盛和飲水方便的牧場,不失時機地指揮羊群移場放牧。這樣的馬頭,都是商號常用的工人。
當時,很多商號自己在草原上養(yǎng)羊。據(jù)記載,元盛德在科布多牧場常年放養(yǎng)著40萬到50萬只羊,雇請當?shù)孛晒抛迥撩裾湛础T⒌律烫柡湍凉な且环N特別形式的合作,500只羊為一群,接下的羊羔東家只要300只,其余都歸牧工。商號為牧工提供一匹騎乘用的馬、三峰駱駝供遷徙倒場時候用,每年再付給羊工一塊磚茶和一鍋青稞。另外,每年剪下來的兩茬羊毛也都歸牧工所有。這樣算下來,牧工工作一年可得150多只羊、500只羊的春毛和秋毛,可以說收獲甚豐。
從歸化城到外蒙古的科布多、烏里雅蘇臺,是京羊道的外延,科布多、烏里雅蘇臺到北京全長八千多華里,所以也有史料中把京羊道說成是這段路。
有人說過:鐵路是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工具。1921年5月1日,京(北京)綏(今呼和浩特)鐵路通車,運輸量大,價格低廉,不受氣候影響、迅速快捷……它不僅直接作用于鐵路沿線,還深入到途經(jīng)區(qū)域的各個角落,是其他傳統(tǒng)運輸方式不可代替的。隨著京綏鐵路的開通,京羊道被迫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