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軼 孫 潔 魏良健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之一。其起病隱匿,臨床表現(xiàn)可見噯氣、上腹飽脹、胃痛等,部分患者可無臨床癥狀。胃鏡病理檢查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伴或不伴腸上皮化生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CAG被認為胃癌的癌前病變,而伴有不典型增生和腸上皮化生的CAG患者癌變率更高,應(yīng)當引起高度重視[2]。西醫(yī)對CAG無特殊治療措施,以對癥治療為主,而中醫(yī)藥在治療CAG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表現(xiàn)出巨大的優(yōu)勢[3]。2013年12月—2017年12月,筆者觀察了自擬愈胃四君湯治療CAG的療效及其對患者胃黏膜病變的影響,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3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脾胃病科門診就診的160例CAG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齡37~75歲,平均(45.8±6.1)歲,病程(36.7±12.1)月。對照組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齡30~72歲,平均(40.1±6.2)歲;病程(40.8±13.9)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中診斷標準[4]。CAG內(nèi)鏡下可見黏膜白像為主,皺襞變平甚或消失,部分黏膜血管顯露,可有黏膜結(jié)節(jié)狀或顆粒樣等表現(xiàn)。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為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即可。臨床可見上腹飽脹、噯氣、泛酸、胃脘隱痛、食欲減退等表現(xiàn),亦有部分患者無特殊臨床癥狀。
1.3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CAG診斷標準,并經(jīng)胃鏡及病理組織學確診;2)年齡18~75周歲;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2)消化道嚴重潰瘍及確診早癌者;3)存在藥物過敏史;4)妊娠、哺乳期女性;5)既往有消化道手術(shù)史。退出標準:1)病人堅持退出試驗;2)發(fā)生可能影響治療結(jié)果的其他疾?。?)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yīng)。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口服,10 mg/次,3次/d; 鋁碳酸鎂片口服,0.5 g/次,4次/d,療程為12周。治療組予自擬愈胃四君湯口服,藥物組成為:黨參、炒白術(shù)、路路通、炒枳殼各12 g,茯苓、蒲黃、五靈脂、烏梅各10 g,生黃芪15 g,莪術(shù)8 g,生甘草6 g。用適量水浸泡中藥后,煎藥2次,共取400 ml混合液,分早晚餐前30 min溫服,療程12周。對嘈雜、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浙貝母等;胃脹、噯氣者加厚樸、萊菔子;納差者加焦山楂、炒麥芽、神曲等;陰虛甚者加石斛、麥冬等。2組患者療程結(jié)束后隨訪2周,復查胃鏡及作胃黏膜組織活檢以評估療效。
1.4.2 觀察指標
1.4.2.1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2]進行評定,主癥:1)胃脘脹滿或隱痛;2)胃部喜按或喜暖。次癥:1)食少納呆;2)大便稀溏;3)倦怠乏力;4)氣短懶言;5)舌質(zhì)淡,脈細弱。主癥和次癥均按無、輕、中、重進行計分,主癥賦值0、3、6、9分,次癥賦值0、1、2、3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1.4.2.2 胃黏膜組織病理評分將萎縮、腸化、異型增生、炎癥按輕、中、重度分別賦值0、1、2、3分。
1.4.3 中醫(yī)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的相關(guān)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zhuǎn)達輕度,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蛳?;顯效: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復查胃黏膜慢性炎癥好轉(zhuǎn),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上述情況恢復正?;驕p輕2個級度;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復查胃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慢性炎癥減輕1個級度以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均減輕;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或病情惡化。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3 2組患者胃黏膜病理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4 2組患者安全性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均無異常,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部分患者病程中可出現(xiàn)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腸化生,繼而出現(xiàn)上皮內(nèi)瘤變,與胃癌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6]。因此,CAG患者胃黏膜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等黏膜病變的改善是病情轉(zhuǎn)歸的重要指標。西醫(yī)對CAG的治療主要是對因?qū)ΠY治療,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保護胃黏膜、增強胃動力、抑酸及抗氧化劑的應(yīng)用等[7]。其治療療程長,效果一般,且難以改善胃黏膜的萎縮及阻止腸上皮化生的進展。另一方面,從眾多臨床文獻及筆者的實踐來看中醫(yī)中藥治療CAG療效確切。從傳統(tǒng)中醫(yī)學角度而言,根據(jù)臨床癥狀,慢性萎縮性胃炎可歸屬于“胃痞”“胃痛”等范疇。本病病機為脾胃氣虛為本,血瘀、痰熱內(nèi)蘊等為標。治療以健脾益胃、活血祛瘀為法。本自擬方中: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甘草為《圣濟總錄》名方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功效確切;蒲黃、五靈脂、黃芪、莪術(shù)四味藥緊扣益氣化瘀之核心;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在治療伴有腸上皮化生的CAG時,喜用此二組藥對,效果顯著。黃連、烏梅清熱瀉火滋陰,取《溫病條辨》連梅湯之意。若臨床患者伴有它癥,可加其他中藥隨癥加減,但組方原則仍以益氣健脾、活血清熱為宗。方中黃芪、黨參、炒白術(shù)共為君藥,治療脾胃虛弱之本,健脾益氣以運化,待脾健氣旺后胃弱自復。方中白術(shù)與枳殼相配,一升清,一降濁,正合“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理。輔以理氣通導之路路通、厚樸、萊菔子等藥,可以有效改善胃脹納呆等證候。但應(yīng)注意不可過用香燥,以免耗傷氣陰,加重病情。本人臨證多年,總結(jié)中藥湯劑治療CAG的療效較為顯著,但須長期服用,才能取得胃黏膜病變改善的療效。綜上所述,自擬愈胃四君湯治療CAG療效確切,今后應(yīng)擴大臨床研究患者的樣本量,可配合其它生化指標檢測,長期服藥,跟蹤隨訪,以進一步驗證愈胃四君湯的遠期臨床療效,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