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新
【摘 要】當前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有關的應用越來越多。工業(yè)生產過程中如果將生產得到的鍋爐用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環(huán)境中,可能會帶來十分嚴重的污染問題。所以要在確保工業(yè)鍋爐安全運行的前提下進行節(jié)能減排,并對傳統(tǒng)的工業(yè)鍋爐水處理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基于此,論文提出工業(yè)的鍋爐水處理技術,進而對常用的集中處理技術進行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relevant application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f the boiler water obtained from production is discharged directly in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t may bring very serious pollution problems.Therefore,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safe operation of industrial boiler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nd the traditional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industrial boilers should be innovated.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dustrial boiler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mmon centralized treatment technology.
【關鍵詞】工業(yè)鍋爐;鍋爐水處理;技術;實踐
【Keywords】industrial boiler; boiler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TK22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3-0176-02
1 引言
工業(yè)鍋爐運行的過程中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水處理,而不同階段使用了不同的方法也會對鍋爐的運行效果有著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我國的化工企業(yè)基本都是使用4MPa的中壓鍋,鍋爐水當中的含鹽量通常需要滿足的是一級或者二級的鹽水處理指標。但是對鍋爐水進行預處理是不能夠有效確保鍋爐的運行安全和穩(wěn)定性的。比如水中如果有著一定的氨的話就會導致有著較高的污染性,磷酸鹽指標沒有控制好的話就會導致污染率提高等。這些問題都要求生產企業(yè)需要強化工業(yè)鍋爐水處理的研究過程,進而強化對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
2 鍋爐水處理現狀
工業(yè)生產使用的鍋爐水當中有著大量的溶解氧和一些金屬離子,這會導致使用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結垢腐蝕以及汽水共騰之類的問題,進而給鍋爐的使用帶來安全性的影響。有關研究表明,鍋爐每產生1mm厚度的水垢就會導致燃料多浪費5%~8%。我國現在已經有大量的鍋爐投入使用,因為鍋爐水處理不當導致的燃料損失不計其數。而與此同時,企業(yè)對于鍋爐水的處理不夠重視,這導致鍋爐受熱面生出水垢的現象十分嚴重,會導致大量的能源浪費。
根據國家對于鍋爐水質的有關標準規(guī)定,鍋爐水使用的時候應當根據鍋爐的運行情況和水質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更加合適的鍋爐水處理方法,例如,鍋外水處理法和加藥處理法。鍋外對鍋爐水進行處理就是指使用的水進行應用之前首先通過水處理設備成為軟化水,進而避免結垢之類的問題,這一過程中常用的設施包括電滲析器等[1]。鍋內加藥的方法則主要是為了避免腐蝕和解構,對鍋爐水當中投放一定藥劑進行處理,經過化學反應之后形成的水渣沉降到鍋底,方便進行排污。低壓鍋爐水處理現在已經有了很高的設備配備率,能夠有效地處理蒸汽鍋爐涌水,熱水鍋爐則是有著較低的水處理設備使用率,很多單位實際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都沒有使用針對性的水質檢測過程,因而鍋爐用水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guī)定就成為很嚴峻的問題,人們也難以判定水處理設備是否在正常工作,這都可能會帶來污染問題[2]。
3 傳統(tǒng)的鍋爐水處理技術
傳統(tǒng)工業(y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鍋爐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加氨、除氧以及爐內的水處理。
3.1 加氨調節(jié)pH
在過去的一些年里,因為人們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對鍋爐水進行處理,且氨的原料價格較低,供應量較大,因而經常會在鍋爐水當中添加氨來對水的pH值進行調節(jié)。除氧器出口的水和加氨之后除鹽水之間有著十分大的pH差別,通常是酸性。氨集中的設備附近會很容易出現材料腐蝕現象,與此同時,氨水有著十分刺鼻的味道,這也導致很容易對水環(huán)境和大氣環(huán)境造成污染,也會對操作工人產生身體上的影響,有著很嚴重的安全隱患。
3.2 除氧降低腐蝕性
鍋爐水進行化學除氧是熱力學除氧工藝的補充。常見的除氧方式主要包括乙醛和聯氨之類,但是聯氨已經因為本身具有劇烈毒性而禁止使用。其他除氧劑基本都會因為溫度或者pH影響而有著不同的氧反應速度。同時這些除氧劑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鈍化效果,很容易出現含氧量低于5ppb的現象,進而產生局部腐蝕的問題,因而是不能在根本上對含氧問題進行控制的[3]。而常規(guī)的方法難以解決溶解氧造成的腐蝕問題。
3.3 爐內水處理
鍋爐水處理過程中經常會在高壓爐或者中壓爐中進行茶藝控制,中壓爐一般是使用Na3PO4加上NaOH進行共同處理,而高壓路則是使用Na3PO4聯合Na2HPO4進行處理[4]。這兩者因為自身性質的影響而存在一定的缺陷,人為因素會導致鍋爐水的一些指標發(fā)生變化,所以難以測得準確值。中壓爐處理鍋爐水時經常會存在十分嚴重的夾帶現象,而高壓路的排污量是難以控制的,同時也會有著很高的能耗。
4 新型鍋爐水處理技術
傳統(tǒng)鍋爐水處理過程中經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限制而表現的不能解決問題,因而人們進行了有關研究并提出了新的技術。
4.1 新型MFT緩釋處理
新型MFT的多功能緩釋處理技術可以有效地控制鍋爐水的pH數值,進而避免酸性水給鍋爐帶來影響,同時可以讓水中溶解氧能夠進一步得到控制,從而避免腐蝕問題。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護鍋爐系統(tǒng)蒸汽系統(tǒng)和凝結系統(tǒng)。MFT多功能緩釋處理的方式相應的方案可以在鍋爐設備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其主要成分是具有磁性的Fe3O4和Cu2O,能夠有效地避免氧氣或者酸性水腐蝕鍋爐內設備的金屬層[5]。高溫高壓下腐蝕氣體和腐蝕液體可以轉化為堿性物質和水,不會影響到蒸汽品質。這一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蒸汽和水的pH值,避免有關的設備出現腐蝕現象,與此同時,也有較強的除氧功能,熱力除氧之后對剩余的氧氣進行排除進而能夠有效地降低低氧腐蝕問題。凝水器當中凝氣系統(tǒng)也有效地控制了CO2的腐蝕效果,同時降低了回流凝結水當中含有的金屬腐蝕物含量,降低了對于爐管會產生的負面影響,有著比較明顯的鈍化效果,也能夠降低金屬夾帶對蒸汽系統(tǒng)帶來的影響。實踐表明,該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不會出現閃點且沒有毒副作用,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
4.2 AOT鍋爐水處理技術
新型的AOT鍋爐水處理技術使用有機聚合物和助劑等對鍋爐進行漏水處理,實際應用過程中,有關的成分分離分散了水當中含有的水垢,進而避免結垢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穩(wěn)定了鍋爐水的pH數值,降低了閥門等的腐蝕概率。水中的沉淀物會進行分散和有機聚合,進而成為流狀液體,因為沒有粘度所以不會附著在金屬上,也能夠十分流暢地被排除出去。這樣一來,有關的金屬化合物會成為沒有粘性的瘤狀物且不會生成水垢,從而有效地避免電位腐蝕問題。有機聚合物會在金屬的表面形成鈍化層,進而對鍋爐的內壁進行保護。AOT水處理技術可以在有效提高鍋爐水的臨界含鹽量的同時減少排污率,避免了大量的能源損耗。為了解決局部電位腐蝕的問題,可以在金屬表面形成鈍化層進行防腐保護。一般來說,這一過程可以有效地增加硅等元素的溶解性,以避免硅夾帶之類的問題。這一方法對于鐵元素也有著很強的分散性能,可以減少鐵元素沉積物,進而降低電位腐蝕。這種方法也能夠提高內部的清潔性和熱化率,最終減少水汽夾雜之類的問題,提高蒸汽的品質。
5 結語
現在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對工業(yè)需求的不斷提高,節(jié)能減排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所以生產過程中需要強化對于鍋爐水處理的有關研究。針對傳統(tǒng)的鍋爐水處理過程中可能有的弊端,現在已經提出了MFT多功能緩釋技術和AOT鍋爐水處理技術等處理效果好且應用方便的處理技術,能夠有效地處理傳統(tǒng)方法難以解決的鍋爐水處理弊端,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谷國梅.電廠鍋爐水處理存在問題及措施分析[J].化工設計通訊,2018,44(3):178.
【2】蘇利紅,羅彥.鍋爐水處理不良的影響及處理的方法分析[J].科技視界,2018,.231(9):213-214.
【3】戴蘭英.工業(yè)鍋爐高硬度高堿度水處理方法的探討[J].工業(yè)鍋爐,2018,168(2):38-40.
【4】孫雪,吳禮云,李強,等.海水淡化產量降低原因分析及提產實踐[J].水處理技術,2018,316(5):128-131.
【5】施玲.工業(yè)鍋爐水處理新技術及運用實踐分析[J].化工管理,2018(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