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娟
【摘要】目的 探討病毒學檢驗對于乙型肝炎檢驗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2018年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的五項病毒學檢驗結果進行研究,統(tǒng)計乙型肝炎大三陽及小三陽的檢出率,證實病毒學檢驗對于乙型肝炎診斷、檢測及臨床應用的意義。結果 80例患者中,共檢出乙型肝炎大三陽44例(55%),乙型肝炎小三陽34例(42.5%)。結論 病毒學檢驗對于乙型肝炎的診斷準確率較高,能夠提供較為準確的檢驗結果,為患者后期的病情評估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病毒學檢驗;乙型肝炎患者;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3..01
乙型肝炎又稱乙肝,其病毒屬于一類致癌物,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危險傳染類疾病。乙型肝炎可通過血液、精業(yè)、母乳傳播,臨床表現為乏力、疲勞、發(fā)熱、失眠以及食欲不振和肝區(qū)疼痛等,如不及時治療還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患者死亡。乙型肝炎具有6周~6個月的潛伏期[1],在這段時間內,患者的癥狀表現不明顯或沒有任何癥狀,但很有可能傳染給他人,造成社會恐慌。因此,對于乙型肝炎的盡早檢出是極為重要的?;趯Σ《緦W檢驗在乙型肝炎檢測中的應用效果探討,筆者對本院內的患者檢測數據進行了統(tǒng)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2018年內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6例,女34例。年齡19~52歲,平均(33.2±0.4)歲。所有患者均有明顯的乙型肝炎癥狀,并最終經臨床確診。
1.2 方法
清晨時取患者在空腹情況下的靜脈血液,離心血清分離后進行病毒學檢驗。所有患者均經過了血清學檢查,獲得了5項病毒學檢查指標,其中包括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Be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b(乙肝病毒e抗體)和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體)[2]。根據患者的檢驗結果判定大三陽及小三陽,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3 評價指標
陽性判定指標:HBsAg<0.5 ng/mL;HBsAb≤
0 MIU/mL;HBeAg≤0.5 PEIU/mL;HBeAb≤0.2 PEIU/mL;
HBcAb≤0.9 PEIU/mL。大三陽判定標準:HBsAg、HBeAg、HBcAb檢驗結果為陽性。小三陽判定標準:HBsAg、HBeAb 、HBcAb檢驗結果為陽性。
2 結 果
2.1 患者的陽性檢出率
HBsAg檢出71例(88.75%),HBsAb檢出17例(21.25%),HBeAg檢出38例(47.5%),HBeAb檢出51例(63.75%),HBcAb檢出60例(75%)。
2.2 患者的病情評價
80例患者中,共檢出乙型肝炎大三陽44例(55%),乙型肝炎小三陽34例(42.5%)。
3 討 論
乙型肝炎是一種發(fā)病率極高,傳染性很強的危險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攜帶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HBV可通過母嬰、血和血液制品、破損的皮膚黏膜及性接觸傳播。一些免疫力低下,有肝病史的患者患病幾率更高。如果不能在患者感染后第一時間確診并采取有效的治療,不僅會傳染給他人,還會引發(fā)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脂肪肝、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以及肝癌,導致患者死亡。因此,盡早檢出疾病,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切斷傳染源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病毒學檢驗主要根據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Be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b(乙肝病毒e抗體)和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體)五項指標來判定患者是否患有乙型肝炎。當檢驗結果顯示,HBsAg、HBeAg、HBcAb均為陽性時,表示患者體內的乙肝病毒數量多,且復制力強,具有很高的傳染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三陽。檢測結果顯示HBsAg、HBeAb 、HBcAb均為陽性時,表明患者體內的乙型肝炎數量少,病毒的傳染性較弱,也就是小三陽。如五項檢驗結果均為陰性,表明患者非乙型肝炎患者[3]。
本次通過對80例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學檢驗結果的統(tǒng)計和分析,證明病毒學檢驗對于乙型肝炎的檢出率較高,能夠為診治工作提供準確的依據,盡早采取治療措施,控制病情。對于及時切斷乙肝傳染源,促進患者恢復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可以將病毒學檢驗在乙型肝炎的臨床診斷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紅春,郭洪君,孫 化,et al.病毒學檢驗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實施結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5(3):292-293.
[2] 宋維靜.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學檢驗的臨床探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67.
[3] 朱 琳.乙型肝炎病毒學檢驗結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4(28):265-266.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