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軼凡
論據(jù)是議論文三要素之一,對一篇議論文的成敗至關重要。同學們拿到一道作文題,在審題立意列出提綱之后,就要考慮選取論據(jù)來謀篇布局了。下面將結合學生作文范例,談一談議論文中論據(jù)的使用。
在考場上,如果一篇議論文只是單純說理,而沒有任何論據(jù)支撐,即使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也很難拿到高分。若想提高議論文水平,使用多種形式的論據(jù)很有必要。這也與中國長期的寫作傳統(tǒng)相關———我們回望課本中先秦諸子的文章,如《勸學》《逍遙游》《寡人之于國也》等,皆擺事實講道理,因此文章觀點鮮明,具備豐沛的感染力和極強的說服力。
論據(jù)的類型主要有兩類,一是事實論據(jù),二是道理論據(jù)。事實論據(jù)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tǒng)計數(shù)字、親身經(jīng)歷等;道理論據(jù)則包括俗語、名人名言,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列出論據(jù)的各種類型,并非對考生求全責備,要求其在寫作中顧及所有論據(jù)的運用,而是希望起到提醒考生的作用———充實每個分論點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搜尋論據(jù)。
選好論據(jù)后,如何將其合理運用在作文中是關鍵。有些同學平時涉獵廣泛積淀深厚,可就是不能將日常積累順利轉化為自己的作文素材,問題正出在論據(jù)剪裁及與說理的結合上,這方面,使用事實論據(jù)時尤其需要注意。
下面,我們結合一道考場作文題目,談一談議論文中論據(jù)使用時常見的三個問題,以及針對它們的改進辦法。
請根據(jù)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字會讓你開心,那就是“買”;如果是三個字,那就一定是“買買買”?!百I買買”讓你狂熱而富有激情,愉悅而無限滿足。“雙十一”過了,你買的東西都收到了嗎?它們是你真正需要的,還是只是為了滿足你膨脹的欲望?我們的祖母用來挽發(fā)髻的那幾個發(fā)夾用了30年從沒換過;而我們無論是在網(wǎng)上還是在街上,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時欲望就像鼓起的帆,出門前明明列好清單,回到家中卻發(fā)現(xiàn)該買的忘記買,不該買的買了一堆……我們不禁感慨:我們想要的東西真的太多了,真正需要的卻很少。
如何看待自己的“需要”與“想要”,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譹訛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譺訛不少于800字;譻訛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1.論據(jù)與說理脫節(jié)
學生A:有時候,需要的與想要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岸?zhàn)”時,法國有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想要攻破這道防線,德國需要一種超重型火炮。造這種炮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以至于當?shù)萝娎@過馬其諾防線占領法國時,這門炮還沒有造完。但是德軍還想要造完它用于其他戰(zhàn)役,結果它笨重的身軀使它發(fā)揮不出任何作用,這就是需要的變成了想要的。
A同學的論點是“有時候,需要的與想要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更具體一點是“需要可轉化為想要”,這一論點在這段文字的開頭和結尾表達得很清楚。但是中間使用的德國超重型火炮的例子,讀來卻叫人摸不著頭腦。這個例子似乎是在說原本需要的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無用的,很難看出與本段論點之間的聯(lián)系。
經(jīng)過與A同學溝通,我明白在他的構思中,這個論據(jù)本來是貼合分論點的———德軍制造超重型火炮原本是出于進攻馬其諾防線的需要,但當防線已破,需要不存在了,堅持制造火炮就是出于想要了———需要可以轉化為想要。本來挺清楚的事實論證,可由于他在敘述中加入了許多與主題無關的內容,比如法國的防線如何堅不可摧、笨重的火炮發(fā)揮不出作用……導致論證跑偏了。
修改時,可以刪去所有與論點“需要可轉化為想要”無關的細節(jié),強化“超重型火炮”這一事例中代表“需要”和“想要”的內容,并突出關鍵詞。
修改文如下:
想要與需要之間有時可以互相轉化。德軍制造超重型火炮,本來是出于攻破馬其諾防線的需要,可當這道防線不再構成阻礙時,德軍依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研制這種火炮———此時它已變成了人們對強大武器的“想要”。
修改后不僅語言簡潔明了,事例與論點的結合也更緊密了,貼合題目要求。
2.文字啰唆,說理不自然
學生B:那么為什么要分辨“想要”和“需要”呢?我認為分辨這一點的過程就是在了解自己,有助于擺正自己的位置,從而減少人力物力的無謂消耗。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兵法大師申甫,他如同許多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一樣,在高人指點下習得兵法秘籍,卻在實戰(zhàn)中失敗了,何也?我認為就是因為他沒有明白“想要”與“需要”的關系。在得到皇帝賞識后,他想要建功立業(yè),想要打造一支虎狼之師,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他手下的士兵并非經(jīng)過長期訓練、經(jīng)驗豐富的士兵,而是剛剛招募來的新兵。申甫的高級兵法理論,對他們來說難以理解。所以當時申甫真正需要的只是一支可以上陣打仗的軍隊,而非一支能夠熟悉兵法的軍隊。最終申甫的選擇也導致了他戰(zhàn)死沙場的慘痛結局。所以辨別“想要”和“需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做出錯誤選擇的可能性,并幫助我們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B同學使用申甫的事例作為論據(jù),論證“分辨‘想要和‘需要可以減少無謂的消耗和犧牲”這一論點,是合適的。可他的問題也很明顯。首先,僅這一段就用了三百多字,幾乎占了八百字作文的一半,太啰唆了,這會導致要么擠壓其他內容表達的空間,要么使文章冗長,需要更多寫作時間。其次,在敘述上,他把一些不必要的內容也寫了進去,這個毛病與前面A同學的例子相同,這里不再贅述。
我們重點關注一下文中畫線的詞句便會發(fā)現(xiàn),B同學每次都要用“我認為”“所以”這類詞引出自己的論證內容。這樣一來,說理和論據(jù)不能自然緊密地結合,缺乏說服力。在寫作中,大家要盡量避免使用“我認為”這樣主觀性詞語和有強因果關系的關聯(lián)詞———前者會削弱觀點的普遍性和說服力,后者使用不當會使表達生硬不自然。比如這段中第一個“所以”,其前后內容邏輯上并無因果關系,這已經(jīng)構成強加因果的問題了。
經(jīng)過分析,修改文如下:
分辨“想要”和“需要”,可以減少無謂的消耗和犧牲。明代軍事家申甫,精通兵法,一心想打造一支虎狼之師,開疆拓土建功立業(yè)??伤麤]有意識到自己首先需要的是將新兵訓練成一支可以上陣打仗的軍隊。一味的好高騖遠最終導致他損兵折將,自己戰(zhàn)死沙場。只有清楚“想要”和“需要”,并在實踐中做出取舍,才能幫助我們減少悔恨的可能性。
修改后的字數(shù)不到原來的一半,這個長度嵌入整篇文章中是恰當?shù)模粍h去不必要的內容,有助于整合證明論點的內容,同時突出了關鍵詞;說理與論據(jù)之間少了那些帶有強烈主觀性和因果關系的連接詞,銜接更加緊密自然。
3.點題不清,結構欠工整
學生C:李白經(jīng)過審視,放棄了“摧眉折腰事權貴”后換來的“玉盤珍饈”,而選擇了千金散盡,一醉方休;蘇軾放棄玉冠博帶,而安于竹杖芒鞋。他們最終換來了文采風流,璀璨文章,名垂千古。王陽明從小的理想就是成為一代圣賢,因此他拋卻了在官場中茍且,拋去了香車寶馬、錦衣玉食,而選擇在陰暗的洞穴中思索,最終,他于龍場悟道,成為心學集大成者,被千秋萬代所傳頌。若是王陽明沒有抵擋住物欲的誘惑而沉迷聲色犬馬,那么,恐怕他就是歷史塵埃中的一粒黃沙,而不是人類思想的天幕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了。
單獨看這段文字,論據(jù)與說理的結合并沒有前面兩例的毛病,列舉事例也較豐富。但是放到題目之下,卻看不出與題目之間的聯(lián)系。它似乎是在論證“人應正確審視自己,方能成功”,而與“需要”與“想要”的題中之義關系不大。修改時,如何保留C同學“審視自我”的主題,又與“需要”與“想要”的關鍵詞結合,是我們要考慮的。
另外,文中略舉李白、蘇軾兩則事例,詳述王陽明的事例,有略有詳沒有問題,但若稍加修改,使其在結構上更加整齊,對增強說理力量和文章氣勢更有幫助。
修改文如下:
審視自己的“所想”,割舍世俗的“所需”。李白經(jīng)過審視,割舍了“摧眉折腰事權貴”換來的“玉盤珍饈”,選擇了千金散盡,一醉方休;蘇軾割舍了玉冠博帶,安于竹杖芒鞋;王陽明割舍官場是非,于龍場悟道,成為心學集大成者。他們最終實現(xiàn)了人生理想,成為人類思想天幕上璀璨的明星。而那些沒能割舍世俗需要的誘惑,沉迷聲色犬馬之人,最終只是歷史塵埃中的一粒粒黃沙。
這樣在保留原作主旨的基礎上點明了關鍵詞,使之切合題目,同時將原有事例進行剪裁,構成排比,使文章在結構上更加整齊,論證也更加有力,而且增加了對比論證,文章內容更豐富深刻。
很多同學平時沒有積累素材的好習慣,而是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一些素材。但準備好的例子就那幾個,即使不合適也要硬著頭皮用,這就容易導致論據(jù)與論點脫節(jié),甚至跑題。有的同學為了湊字數(shù),把準備好的例子抻得很長,一個例子三四百字,惹出文體混亂的嫌疑。還有些同學準備的事例都出自同一領域,比如都是科學家的事跡,或者都是文人的故事。一篇文章中相似的例子用得越多,越像證明你的觀點僅在這一特定的領域成立,反而導致論點失去普遍性和說服力。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養(yǎng)成平時積累素材的好習慣。有的同學一聽這個就犯了難,直呼高中學業(yè)緊張沒有時間讀書看報。其實積累素材并不需要你刻意地大量閱讀———當然,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在這方面是占優(yōu)勢的。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每天總會接觸到一些街談巷議、手機推送消息,還有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這些都可以是論據(jù)的來源。希望同學們能多留心,每天將一件對你觸動最深的事(或者消息)整理成一百字左右的素材條目,這樣日積月累,你便有了自己的素材園地,里面的素材可以信手拈來,不再依賴死記硬背。此外,每天記一句格言或者名人名言,對每個同學來說應該也不難,花費不了多少時間。素材積累重在留心和堅持。
其次,我們要以廣闊的視野去選擇論據(jù)素材。建議同學們在使用事實論證,特別是多個事例構成排比時,盡量開拓選材范圍:古今中外,文、體、科學、工商業(yè),親友、自身……這些領域的例子結合使用,能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很多同學雖然在自己愛好的領域見多識廣,寫起作文來卻不知道從中選材,令人遺憾。我有一個學生,連續(xù)四次作文都引用了穆里尼奧的事例,每次都能有效論證觀點———因為他對這個人物非常了解,所以能隨意截取人物不同側面,加工成適合不同論點的論據(jù)。
最后,課本和課堂也是我們獲取素材的寶庫。語文課本里有我們的老熟人蘇軾、陶淵明、莊子、屈原、司馬遷……那么多你能默寫下來的篇目,何妨在作文中用一用?其他科目中學到的科學故事、名人事跡、哲學思想也盡管拿來用。還有經(jīng)常練習的課外閱讀材料,那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也可以運用。
總之,論據(jù)是議論文的重要構成部分,要想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還需要學生在素材的積累、剪裁等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