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凱
【摘 要】《獻給孩子們》鋼琴作品集誕生于巴托克創(chuàng)作的“成熟時期”,從作品名字解讀也能看出,這部作品是巴托克廣泛吸收匈牙利民族音樂,從中提煉出來的兒童鋼琴教材。雖然是為兒童所作,但它凝聚了巴托克多年來對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民族音樂的研究,也是巴托克這一時期這一風格創(chuàng)作實踐的展現,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民族音樂的吸納、民族音樂教學法、民族音樂調性和聲運用、復調織體滲透等,是一座豐厚的寶庫。本文就《獻給孩子們》寫作背景、調式和聲、復調織體進行論述。
【關鍵詞】《獻給孩子們》;巴托克;調性和聲;復調織體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1-0041-01
一、《獻給孩子們》創(chuàng)作背景
巴托克生于晚期浪漫主義樂派過渡到現代主義樂派時期。早先求學時,巴托克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傳統(tǒng)作曲技法為巴托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各種樂派、新風格出現,巴托克不止一次嘗試找尋不同于傳統(tǒng)風格的音樂表現,卻又不脫離傳統(tǒng)。在接觸到巴赫作品后,巴托克找尋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基石,民族民間音樂像肥沃的土地,任憑他的植根吸納養(yǎng)分。隨后的數年間,巴托克成為音樂史首屈一指的將民族音樂融匯成母語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曲家。他曾在寄給母親的信中說到,民族音樂像“無價之寶”,他把挖掘民族音樂、發(fā)展民族音樂作為畢身的追求。《獻給孩子們》這部作品集,每首小作品都蘊含著民族音樂的元素,有些是節(jié)奏律動,有些是五聲調式,有些雖然直觀上沒有民族音樂元素,卻也涌現出巴托克吸納民族音樂后的創(chuàng)作思維。
《獻給孩子們》畢竟是為孩童創(chuàng)作,巴托克巧妙地在融入民族風格的基礎上,選擇新穎的和聲色彩,簡潔的彈奏技巧以及復調音樂的手法,能夠在提升琴童演奏技術同時還能深深被其吸引。在學習過程中,增強琴童的民族音樂感,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兒童“音樂母語”的意識。
二、調式和聲
調式和聲這一概念,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指“大小調和聲體系”。另一種是,在調式的基礎上建立的以調式的同主音,調式的同音列為調式交替的和聲。對于前者而言,其和聲體系的核心是屬功能的支持,確切來講是屬功能組里的導音對主音的支持。在傳統(tǒng)和聲功能里,Ⅶ級音(導音)十分重要,它是大小調體系得以建立的重中之重。然而,很多非大小調音階,是沒有導音的,更談不上其傾向性。巴托克正是立足這一點,沒有在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強行采用大小調和聲語匯,從這些民族旋律出發(fā),深入研究、實踐,廣泛吸納非傳統(tǒng)大小調和聲手法,最終找尋到與民族旋律相印襯的和聲語匯?!东I給孩子們》這部作品,調式的交替運用眾多,它包括調式同主音以及調式同音列的運用。
(一)同主音
同主音是指在原調的基礎上,用調式的同主音建立起的調式,形成調式的交替,豐富原本調式和聲。在《獻給孩子們》No.24曲中,第六小節(jié)處出現降b音,它并不是變化音,而是d多利亞調式的Ⅵ級音。再如第二卷No.9,這首作品中出現不同的Ⅳ級音,降e與還原e,這是伊奧利亞與利底亞的同主音交替。
(二)同音列
同音列交替既表現為旋律內部的交替,即旋律除去主音外其它音級上的交替(在這一音級上構成的臨時調式);又表現為某一段旋律用不同的調式進行配置,但這一調式和原調的音列必須相同,例如一首D多利亞調式,用G混合利底亞進行配置。《獻給孩子們》中這種用法十分多見,例如第一樂句Ⅲ級(G五聲調式)并不隸屬于原調,最后樂曲結尾終止在e愛奧尼亞,形成典型的同音列調式交替。
《獻給孩子們》中的和聲語匯看似復雜多變,其實可以歸總為三類:第一類是調式和聲的運用。第二類是從和聲的色彩(音響)進行考慮。第三類是旋律橫向上的進行。
三、復調手法
以幾個獨立旋律縱向結合為特點的音樂,就是復調音樂。所謂獨立旋律,就是這些旋律自身在音調進行、節(jié)奏設計、線性走向、起止分句、高潮設計等特點,它們之間相互構成對比、整體上又互補和諧?!东I給孩子們》中復調手法很常見。
(一)對比式
簡言之,不同旋律的同時出現就是對比式。例如第28首,作品前部分左手彈奏的旋律是A大調,右手彈奏的旋律是C大調,以一個“五度循環(huán)關系”作為調式設計;再比如第64首,左手的旋律與右手旋律相比,晚了一個小節(jié),右手旋律在長時值靜止的時候,左手旋律在運動,二者交替著向后進行。
(二)模仿式
相隔一段時間旋律的重復出現,是模仿式。例如第39首11-13小節(jié)模仿9-10小節(jié)。第69首,5-6小節(jié)右手的旋律,在6-7小節(jié)左手部分以模仿的方式出現。
(三)復對位
復對位是指各對位聲部的高低對比,通常有雙重對位,三重對位等?!东I給孩子們》畢竟是為孩子所作,僅運用了雙重對位。例如第39首,第76首。
四、總結
《獻給孩子們》是巴托克留給世界的寶藏,它吸納了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東歐地區(qū)的民族、民間音樂,豐富了傳統(tǒng)調式和聲語匯,復調手法巧妙的運用,簡潔卻不淺顯的彈奏技巧,無不彰顯著巴托克為孩子們能接受、樹立民族音樂母語的觀念而付出的踐行。
參考文獻:
[1]張譯瀲.一座未被發(fā)現的“金山”巴托克《獻給孩子們》鋼琴曲集解讀[D].江西師范大學,2009.
[2]葛巖.淺談巴托克《獻給孩子們》的和聲特點[J].黃河之聲,2010(7).
[3]胡楠.簡述巴托克《獻給孩子們》的音樂特點[J].藝術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