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
摘要:非法集資犯罪是司法實踐中非常常見的經濟犯罪,它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危害性,并且近些年來還呈現(xiàn)出迅猛擴張的態(tài)勢。對于涉及到非法集資犯罪中的財務人員應當如何處理,司法實務部門也往往是聚訟紛爭,莫衷一是。事實上,無論是從刑法中的意義原則、罪責相適應原則,還是以客觀歸責學說中風險降低等諸多理論來看,得出的結論都會是非法集資犯罪中財務人員僅對其參與吸收的資金負責。這種處置方法及其思路在其他有組織犯罪的行政管理人員的責任認定中也會有著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非法集資犯罪;財務人員;責任主義;罪責刑相適應;風險降低
一、分析相關案件和由此引出的問題
某省一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在該省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門的批準下成立了金融融資擔保公司,并且在其省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進行登記注冊了。該公司于2011年正式成立,注冊資本為5000萬。在運營過程中,公司以合法融資擔保和其他業(yè)務為幌子,打著公司的旗號私自散發(fā)高息財務管理的廣告信息。通過幫助投資者進行財富管理的方法,利用高利息回報的誘惑,騙取了投資人員的大量資產,總資金共計近2.7億元。與此同時此公司還通過向外貸款的方式進行非法獲利。后來,該公司被投資者向公安機關舉報因經營損失而無法歸還客戶的本金和利息。后經當地人民檢察院調查,以非法吸收公眾資金將該公司起訴至當地人民法院。本案中的第二被告朱某是當地的一名退休員工,在事件發(fā)生前曾擔任該公司的副總經理兼財務經理。后經調查得知朱某的實際工作內容與其標明的公司副總經理和“財務經理”的名稱并不相同。他在該公司的實際工作內容主要就包括幾項:一項是公司每日不到1000元費用報銷的審批;月度業(yè)務報表、傭金報表、工資報告等的初步審核。其工作內容并不包含“非法吸儲業(yè)務”這一項,據他所交待公司的資金是如何吸納的又用在何地,他是毫不知情的。而且朱某不具備參加公司的股東大會的權利,也沒有權利干預公司的業(yè)務決策。但與此同時,由于公司的內部規(guī)定,從事公司行政管理的員工所吸收的資金也將受到高度委托。因此,朱某個人從高某、李某、孫某等九名未具體的社會工作者身上吸收了260萬元人民幣。
眾所周知,非法集資意味著企業(yè)、機構、其他組織或個人未經授權的向未指明公眾籌集資金的行為。非法集資行動破壞了金融管理秩序、違反國家法律、侵犯投資者的財產權,如果情節(jié)嚴重,可以視為犯罪。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朱的行為已經構成了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罪行。而且在對朱的行為進行量刑時,針對他是公司財務經理這一職務,直接對公司的財務進行管理,并且其本身也吸收了一定數量的資金,這都會對量刑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這方面,本文認為,從刑法責任原則,罪刑適應原則和客觀歸責風險降低的角度來看,朱某犯罪的數額應該是他所承擔的公共存款數量,此投資擔保公司犯罪的總數額不能簡單看作是朱某個人的犯罪數額。
二、在非法吸收公眾財產犯罪案件中對財務人員的處罰通常是以責任主義為主
現(xiàn)在我國的刑法主要采用的是責任制,我國保障法治的基礎也是責任原則。責任在對財務人員進行處罰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非法籌款罪的量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實際上,非法集資犯罪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未經財務管理部門批準,非法集資者任意從不特定的公眾中吸收大量資金。結果,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財產損失,這極大的影響了經濟金融秩序,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后果?;氐奖景钢衼?,朱其是在公司是進行財務管理的人員,他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統(tǒng)計工作和會計工作,而其從事的這些工作均與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的融資業(yè)務無關。進一步說,在這種情況下,朱的工作并不能支配非法吸收公款。也就是說,他根本接觸不到核心的內容,更不要說所謂的實質性貢獻。另外,朱某在主觀上也沒有幫助該公司的意圖,所以不能將朱某在該公司工作的行為,牽強的解釋為他就是在“幫助該公司進行非法集資活動”。故此,在追究朱某的責任時,不能單純的因為朱某在該公司履行他工作內的職責,就讓他對公司所涉嫌的犯罪數額負責。
三、在非法吸收公眾財產犯罪案件中對財務人員的處罰通常是以罪責刑相適應為主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刑法中是明確規(guī)定的三項基本原則之一。在對非法集資罪行進行量刑時也應依照相關規(guī)定處置。《刑法》中規(guī)定“刑罰的嚴重程度應與罪犯的刑事責任及其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相稱。”一般認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指的是“刑罰的嚴重程度應與罪犯在刑事訴訟中的作用和刑事責任相一致?!币部梢哉f是罪責刑相適應,使犯罪、刑事責任和懲罰保持一致,其關系應相互適應,罪重的刑事責任承擔的就很重,罪輕的刑事責任輕。在刑法中,雖然犯罪和刑罰的適應不是獨立的刑法原則,但在犯罪合法性原則的實質方面的主要內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對社會破壞大的犯罪者應該接受比犯罪小的更多的處罰。就中國刑法而言,在刑法立法和刑事司法中應當特別尊重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當司法機關追究金融人員對非法集資犯罪的責任時,還應當強調適應犯罪和懲罰的原則,特別是那些履行會計和出納職責的財務人員。在個人吸收資金指明是公司人員吸收資金一部分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只有將這些人員的犯罪量刑嚴格限制在他們親自參與吸收資金的額度上,才能體現(xiàn)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如果情況并非如此,如果公司的所有財務人員都被確定為非法集資的共犯,那么將不可避免地產生難以想象的負面后果。另外,它直接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相沖突。這顯然違背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立法目的。僅從這一點來看,在上述案例中,朱某只需對其親自吸收的260萬元非法集資負相應的法律責任即可。
四、在非法吸收公眾財產犯罪案件中對財務人員減小風險的行為不應作為犯罪處理
通過對責任原則和犯罪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相互認證可以得出,“在非法集資犯罪的案件中,相關財務人員只對其自身吸收的資金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個命題。其實在刑法界通常是從客觀歸因理論中的風險減小理論的方向來進行判定的。在刑法中大量應用的因果關系是以經驗的規(guī)則為基礎,進而推斷造成結果的原由。從客觀歸責的角度出發(fā),在認定某種行為是導致結果的原因之后,還要經過規(guī)范的角度來審查這一結果是否應該歸因于這種行為。如上所述,非法集資犯罪(特別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對社會造成的最主要危害是非法吸收公眾的財產。在投資公司進行非法吸收公眾財產時,財務人員對所籌資金進行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金流失的風險。擔保公司用高利息存款的反方式進行非法集資,其行為可以歸咎于此。但是,毫無疑問,擔保公司提高利率的意圖是從公共資金集資過程中獲取利益,這些資金被擔保公司提高利率以借貸方式貸出,從中謀求更高的利益差價。所以,擔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不會承受不可收回的貸款資金,破碎的資金鏈,甚至公司倒閉的后果。因此,在投資擔保公司的初期運作和隨后的日常運營中,不可避免地會采取各種措施來規(guī)避或降低風險。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從建立金融監(jiān)管部門的初衷和制定財務管理制度,其目的是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財務人員的工作性質主要以管理和控制企業(yè)財務、監(jiān)督企業(yè)財務流動。通過這種方式,就公司而言,朱和其他人的財務管理越多,所集資金的安全性就越穩(wěn)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戶不能收會本金和利息的風險?;谝陨锨闆r,在闡述自己行為原因的客觀社會理論中的風險降低理論,朱先生作為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在自己工作范圍內加強了對資金的管理與控制,降低了客戶不能回收本息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客戶資金的安全,并沒有觸及法律所不允許內容。所以,依據客觀歸因理論中的風險降低理論,朱某在公司的財務管理行為并不構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共犯。換句話說,不能因為朱有所謂的“財務總監(jiān)”的職位,就無差別對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讓朱某對親自參與的金額260萬元負責。
五、結語
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這種非法集資組織的行政管理人員時,應當本著“只要具有違反法律行為或輔助犯罪行為的人員才屬嚴格意義上的罪犯及共犯”的觀點進行處置,同時對非法集資組織犯罪人員進行嚴厲的處置,及時有效地控制此類犯罪活動,而非無差別對待。近年來,非法集資犯罪呈現(xiàn)出迅猛擴張之勢,要想從根本上杜絕這類情況的出現(xiàn),僅依靠法律限制它是不夠的,需要小到個人大到企業(yè)消除這種犯罪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類情況的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李飛.關于如何確定證券法的調整范圍問題[J].中國法學,1999(02).
[2]溫家寶.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yè)健康安全發(fā)展[J].求是,2007(05).
[3]肖蔚.從“疑似非法融資”活動看民間融資的規(guī)范管理[J].武漢金融,2006(06).
(作者單位:石家莊農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