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可以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前者是證實,后者是證偽。在寫作中,我們熟悉且常用的論證方式是立論,但在日常寫作中,駁論不僅是一種極常見的論證方式,且它和立論之間很難完全劃清界限。只是有時駁論比較隱晦,常發(fā)生在寫作者思考的瞬間,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例如,當我們要證明“人是要講道德的”這一觀點時,我們的腦海里便迅速思考“人不能不講道德”“人如果不講道德會帶來怎樣的惡果”等一系列問題。于是當我們反駁了“人可以不講道德”這一觀點之后,自然就確立了“人必須講道德”這一觀點。只不過有些文章“駁”的感覺并不明顯罷了。我們只有正確認識立論和駁論之間的關系,才能在寫作中恰當?shù)剡x擇駁論或者立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那么,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考慮采用駁論方式呢?
首先,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作文有新意,而通過一般立論的方式又找不到恰當?shù)慕嵌?,那么便可以嘗試駁論的方式,舊曲唱新詞,體現(xiàn)自身思考。
例如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便是一篇優(yōu)秀的駁論文。孟嘗君的禮賢下士被世人稱贊,但是王安石獨具慧眼,從齊國的結局推導出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提出自己對這一歷史人物的看法,頗有新意。再比如我們閱讀《史記·項羽本紀》時,司馬遷告訴我們范曾是項羽最忠誠和最得力的謀士,項羽無識人之才、無容人之量才導致范曾的悲劇結局。但是在《范曾論》中,蘇軾認為范曾不能審時度勢,不能洞察項羽的心思,因此不能稱為人杰,和我們原來對范曾的評價截然不同。確實,人物傳記類文章應建立在真實的歷史材料基礎上,不能為了求新而故意闡發(fā)不當?shù)捏@人言論,但作者對這些歷史人物可以有自己的判斷,可以通過駁論的方式體現(xiàn)出異于常人的思考,讓讀者眼前一亮。
其次,對于一些社會現(xiàn)象大家往往看法一致,這時,如果能換個角度思考,卻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便是一篇駁論文,反駁了當時主流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diào)以及指責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言論,從反駁普遍觀點到提出自己的觀點,論證犀利尖銳。
那么采用哪些駁論的方式呢?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對對方的觀點,或是作者假設的觀點進行反駁,也可以質(zhì)疑對方的論據(jù),或者從對方的論證邏輯上找出漏洞,一一進行反駁之后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駁斥某觀點時,我們可以思考該觀點和社會的主流認識是否一致;該觀點是否存在認識誤區(qū);該觀點成立的前提和條件是否具備。例如周國平的《消費=享受?》一文,作者先反駁我們通常的認識即“消費=享受”,繼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消費和享受不是絕對互相排斥的,有時兩者會發(fā)生重合。但是,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又是顯而易見的?!奔惹逦刂赋隽怂瘩g的認識的錯誤之處,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在這篇文章里,作者談到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消費,尤其是物質(zhì)消費等同于享受,比如我們會認為吃頓美食是享受,買件喜歡的衣服是享受,看場演唱會是享受……這些的確都是享受,但享受又不局限于這些方面。因此,周國平正是抓住了認識的誤區(qū),重新闡述了他對消費與享受關系的思考。
有時候,對方的觀點沒有錯誤,但采用的論據(jù)是錯誤的。比如論據(jù)本身是錯誤的;論據(jù)雖然正確,但和觀點之間缺乏聯(lián)系;論據(jù)成立的條件已經(jīng)改變。在我們選擇駁斥對方論據(jù)時,可以仔細思考論據(jù)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從而一一擊破,使自己的文章具有說服力。比如有同學為了說明社會中存在對成功人士的歧視,列舉的論據(jù)是成功人士的孩子取得好成績時我們往往不是關注孩子本身的努力,而主觀認為是優(yōu)越的家庭背景讓孩子取得好成績。這就屬于論據(jù)本身錯誤。因為成功人士的孩子不等于成功人士,我們對成功人士孩子的歧視也不等同于對成功人士的歧視。這樣的論據(jù)由于本身概念不清、對象模糊,我們就可以抓住它的漏洞進行反駁。
我們還可以從對方的論證邏輯上找漏洞。比如《季氏將伐顓臾》,當孔子批評冉有、子路幫助季氏攻打顓臾時,兩人提出各種理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但是孔子一一駁回。他首先討論為人臣子的責任,再從國家大義方面分析他們所謂長遠之計的錯誤之處,層層推進,最終使兩人啞口無言。
總之,在議論文寫作時,我們應當樹立駁論的意識,掌握一些駁論的基本方法,從而使文章更具新意,邏輯更加嚴密。